付平的手指在电话键盘上徘徊许久,才终于鼓起勇气,拨通了老师吴孟森的号码。每一声"嘟嘟"的等待音,都像重锤一样敲击着他的心脏。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紧张,却发现手心已经渗出了汗水。
"喂,小付啊,什么事?"吴孟森爽朗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像一团火苗,瞬间点燃了付平心头的希望。
"老师,我有个想法,想跟您请教请教。"付平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静,但微微颤抖的声音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忐忑。
"哦?说来听听。"吴孟森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鼓励,仿佛早已看穿了付平的心思。
付平深吸一口气,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将自己酝酿已久的"邀请大学生进村"计划倾泻而出。他滔滔不绝地说着,从村里的现状,到自己的担忧,再到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恨不得把肚子里的墨水都倒空。说到激动处,他的手在空中挥舞,仿佛面前就是一幅村庄焕然一新的画卷。
"想法是好的,但还是太稚嫩了。"吴孟森沉默了片刻,语气平静地说道。
付平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他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仿佛被什么堵住了,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小付啊,你想想,就凭你一个人,能请来几个大学生?就算请来了,你能保证他们能安心待在村里吗?你能保证他们能真正帮到村民吗?"吴孟森一连串的问题,像尖锐的针,刺破了付平心中美好的幻想。
付平垂下头,盯着脚尖,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不得不承认,吴孟森说的都是事实。他满腔的热情,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小付,你要记住,做事不能光凭着一腔热血,还要动脑子,要讲究方法。"吴孟森的声音透过电话线,在付平耳边响起,语重心长,却又不失温暖,"你现在的方案,就像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也没有吸引力。"
"那该怎么办呢?"付平抬起头,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急切地问道。他的眼神中,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苗。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可以把这个活动的立意再拔高一些?"吴孟森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神秘。
"拔高?怎么拔高?"付平挠了挠头,一脸茫然。
"你看,现在国家不是在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吗?我们可以把这个活动定位为"城乡思想文化互动实践",不仅仅是单纯的讲座,更是一次城乡交流的机
会。这样一来,说不定还能得到官方的支持呢。"吴孟森的声音越发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活动成功的画面。
付平恍然大悟,连连点头,随即又意识到吴孟森看不到自己的动作,连忙说道:"吴老师,您说得对!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小付啊,你还年轻,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吴孟森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慈爱,"比如,在制定方案之前,你有没有去村里走访调研过?了解村民们的真实需求?"
付平愣住了,他意识到自己确实忽略了这一点。他低下头,略带羞愧地说:"没有……我只是凭自己的想法……"
"这很正常,你还缺乏经验。"吴孟森安慰道,"但是,任何一个好的方案,都需要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之上。你可以先去村里走访一下,了解村民们的想法,再来完善你的方案。"
"您说得对,我这就去!"付平握紧了拳头,眼神中闪烁着决心的光芒。
"等等,"吴孟森叫住了他,"调研也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可以邀请江城大学的专业团队来帮忙,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能给你很多指导。"
付平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问:"可是,我一个小村官,怎么邀请得动大学的团队呢?"
"这你不用担心,我会想办法的。"吴孟森的语气充满自信,"老师这点资源还是有的。你要记住,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付平的眼眶有些湿润,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虽然吴孟森看不见:"谢谢您,老师。有您这句话,我就有底气了。"
"小付,你还要学会借力。"吴孟森的语气更加严肃,"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要借助身边能借到的力量,除了我以外,如果你能借助组织的力量,事情就不一样了。"
"组织?"付平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对,你可以去找镇里的领导,然后再反馈到县领导那里。"吴孟森耐心地解释道,"有了组织的支持,你的活动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我明白了!"付平重重地点了点头,"我明天就去镇里找领导,争取他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