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6章 书记突击视察农家厨房,看到什…

村里的路虽然比几年前宽了不少,但仍是土路,坑坑洼洼的。路边的几户人家,门前种着些菜蔬,鸡鸭在院子里悠闲地觅食。赵书记走得不快,眼睛却一直在四处打量,把村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收入眼底。

走着走着,赵书记忽然停下脚步,指着前方的一户人家说道:“就这户吧,咱们进去看看。”

付平看了一眼那户人家,是村里姓张的一家,房屋虽然旧,但院子收拾得还算干净。他上前敲了敲院门,里头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娘探出头来。

“哎哟,小付干部,您咋来了?”大娘一看到付平,立刻露出了笑容,但当她看到付平身后的赵书记和其他领导时,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大娘,市里的赵书记来看咱们村了,想进来看看您的家,您不会嫌麻烦吧?”付平笑着解释道,语气里透着几分轻松,试图缓解大娘的紧张。

“哎呀,不嫌不嫌,快请进,快请进!”大娘赶紧把门打开,把大家迎了进去。

院子不大,几块青石板铺成的小路通向堂屋。院子一角堆着些柴火,旁边的鸡窝里几只老母鸡正在咯咯叫唤着

赵书记微微笑着,走进院子,缓步走到堂屋门前。他看着院子里的景象,目光柔和,仿佛在细细品味着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院子里的整洁和那几只悠闲的老母鸡,似乎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朴实、宁静的生活气息。

“赵书记,您这边请,屋里简单得很,您别嫌弃。”大娘一边招呼着,一边赶紧把堂屋的门帘掀开,露出里面的陈设。屋子不大,靠墙摆着几张老旧的木椅,木桌上搁着一只煤油灯,墙上贴着几张脱色的年画。正中是一张八仙桌,上面摆放着几个搪瓷碗和一个热水壶。

赵书记走进屋里,环视了一圈,目光在那几张年画上停留了片刻,然后缓缓点了点头,说道:“挺好的,挺有家的味道。”

大娘听了这话,脸上的笑容舒展开来,连连点头:“我们这老房子,几十年了,虽然破了点,但住着舒坦,舍不得换。”

赵书记微微一笑,问道:“大娘,家里几口人啊?生活上还缺什么吗?”

“赵书记,我们家不多,就我和老头子,还有儿媳妇和两个孙子。”大娘笑着回答,语气中透着些许自豪,“生活上没啥缺的,国家政策好,孩子上学也不花什么钱,孙子们都念书呢,我和老头子种点地,日子过得去。”

付平站在一旁,听着大娘的话,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这家人虽然日子过得简单,但在村里算是踏实过日子的人家,平时也不怎么抱怨,和乡亲们相处得不错。

赵书记点点头,眼里闪过一丝欣慰:“那就好。孩子们读书是最重要的,将来有了文化,日子会更好。”

大娘点头如捣蒜:“是啊是啊,书记您说得对,我们就盼着孩子们有出息,不像我们,老了也只能在家种地。”

赵书记这时走到堂屋后面,透过门帘看了一眼厨房。厨房里摆着一个大灶台,灶台上黑乎乎的锅盖盖着一口大铁锅,锅底下的柴火灰已经凉了,显然还没有生火。墙壁上挂着几件旧得发白的衣物,锅碗瓢盆整齐地码在一旁,虽然简陋,却井井有条。

“您这厨房,平时做饭是不是都用柴火?”赵书记随口问道,目光柔和。

“是啊,赵书记,柴火锅烧的饭香啊。我们这些老家伙还舍不得换煤气灶呢。”大娘笑呵呵地说道,语气里透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柴火饭确实有味道。”赵书记点头笑了笑,随后转身问付平,“村里用煤气的多吗?”

“赵书记,现在村里一半以上的家庭都用上了煤气,尤其是年轻人家里,煤气灶用得多。但像张大娘这样年纪大的,还是习惯用柴火。我们村里也提供了煤气补贴,鼓励大家用上更方便的燃料。”付平解释道。

赵书记听后,再次点头,语气中透着深思:“这样好,既要保持咱们农村的传统,也要让村民们享受到现代化的便利。”

说着,赵书记又转身看了看堂屋里的陈设,接着问道:“大娘,家里平时都吃些什么?生活上有啥困难,直接给村里说,咱们共同想办法。”

大娘忙摆手:“赵书记,您放心吧,没啥困难。平时吃得简单,家里种的菜,地里的粮食,够吃够用。村里有啥事,小付同志他们都帮忙,咱们村的干部可都是好人!”

赵书记听大娘这么一说,目光投向付平,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付平见状,谦逊地笑了笑,微微低下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赵书记,您放心,我们村里的干部都是乡亲们选出来的,为大家做事是应该的。”付平缓缓说道,语气里透着一份真诚,“我们平时就是尽量帮村民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大家的日子过得踏实。”

赵书记点了点头,走到堂屋的八仙桌旁,随手拿起一个搪瓷碗,看了看里面剩下的半碗玉米粥。他放下碗,微微一笑:“这玉米粥,看得我都想尝尝了。”

“大娘,您平时吃的就是这些?”胡县长走到大娘身边,关切地问道。

“是啊,县长,咱们农村人,习惯了粗茶淡饭,玉米粥、红薯、咸菜,都是家常便饭。”大娘笑呵呵地答道,“不过,咱自己种的粮食,吃着放心,也吃得习惯。”

胡县长点了点头,眼里满是理解:“大娘,咱们农村的东西最天然,最健康。您这样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健康长寿。”

“是啊,书记、县长,咱们这辈子图的就是个健康。只要身子骨好,吃啥都香!”大娘乐呵呵地说道。

赵书记环视着这间朴素的堂屋,目光再次落在付平身上:“小付同志,像张大娘家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普遍吗?”

付平思索了一下,回答道:“赵书记,咱们村的情况相对还是不错的。虽然村子偏远,交通不便,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们的生活基本都能自给自足。像张大娘这样的家庭,虽然物质条件不算富裕,但生活有保障,精神上也很满足。”

赵书记听了,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那就好,咱们基层干部的工作,就是要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安心舒心。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精神面貌也同样不能忽视。只要大家心齐,生活就有奔头。”

这时,赵书记忽然转身,对站在一旁的市委办主任说道:“这次来芝麻山村,确实让我看到了很多基层的真实情况。我们以后要多来这样的地方走走,多听听老百姓的心声,少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市委办主任连忙点头应道:“赵书记说得对,我们一定多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

赵书记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转向付平:“小付同志,今天我看咱们村的情况不错,但今后的工作还是不能松懈。特别是要注意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

付平连忙点头,认真答道:“赵书记放心,我们一定继续努力,把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赵书记听了,脸上露出一丝微笑,随后看了看时间,说道:“走吧,咱们再去看看其他几户,今天一定要多了解一些情况。”

付平赶紧应声,带着大家离开张大娘的家,继续沿着村里的主路向前走去。一路上,赵书记不时停下来,和村民们打招呼,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村民们见到赵书记这样平易近人,都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着心里话。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接近中午,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芝麻山村的路上,给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增添了一丝温暖。赵书记走在路上,心里感到一阵充实,他知道,这样的走访虽然简单,却让他真正看到了基层的实情,也感受到了老百姓对生活的朴素愿望。

走了一段路,赵书记忽然停下脚步,转身对付平说道:“小付同志,今天的走访让我很满意。现在咱就不打扰村民们吃午饭了。”赵书记微笑着说道,语气中透着些许体贴之意。

付平赶紧点头,心里稍稍松了口气:“赵书记,您考虑得真周到。那我们就回村委会,午饭已经准备好了,都是咱们村里人家常的饭菜。”

赵书记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周围的村舍,低声说道:“家常饭菜最好,吃得舒心。”

一行人慢慢向村委会走去,村道两旁的村民们依旧站在那里,目送着领导们的身影,低声交谈着。付平走在赵书记身旁,心里盘算着如何在午饭时进一步了解赵书记的想法,以便更好地推进接下来的工作。

村委会的小食堂不大,但整洁而温馨。几张木桌上已经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简单的红烧肉、清蒸鱼,还有几盘翠绿的蔬菜,都是村民们自家地里种的。饭菜虽然不算丰盛,但透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赵书记坐下后,目光扫过桌上的菜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不错,这些菜看着就有食欲。”

付平听了,心里松了口气,赶紧招呼大家入座:“赵书记、胡县长、李书记,大家都坐吧。这些菜都是村里人家自己种的,绝对新鲜。”

李爱明镇委书记也笑着坐下,尽管心里对这简单的饭菜有些担忧,但看到赵书记的神情放松,他也放下了心中的顾虑。胡县长端起酒杯,笑着对赵书记说道:“赵书记,这可是咱们村里自酿的米酒,虽然不上档次,但绝对是纯粮酿造,您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