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山村的清晨,天色微亮,山间的薄雾还未散去,村口那棵老槐树下,隐隐约约能看见几个人影在等候着。付平站在村委会门口,手里捏着一根烟,目光不时地望向不远处的村道。他心里盘算着今天的安排,村里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不多,怎么也得让领导们看出点变化来。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付平拿出来一瞧,是李爱明打来的。他接起电话,听到那头传来李爱明熟悉的声音:“小付,我和老宋已经到村委会门口了。”
付平忙把烟头在鞋底捻灭,匆匆迎了上去。李爱明和宋建设果然已在村委会外等候,两人一前一后,脚步沉稳。
“李书记,宋镇长,你们来得真早!”付平迎上去,笑得满脸褶子都舒展开来。
“我们也没多早,刚好赶上你们村的晨雾,景色不错。”李爱明笑道,边说边朝四周打量,目光在村委会的墙面上扫了一圈,微微点头。村委会的墙壁刚粉刷过,雪白的墙面映衬着屋顶的青瓦,显得格外干净整齐。
“快请进屋里坐。”付平侧身把李爱明和宋建设让进了会客室。这会客室虽是村里最好的房间,但也还是显得有些简朴。家具都是村民自己动手做的,虽然结实耐用,可看上去总有些粗糙。墙上挂着一幅十字绣,绣的是“家和万事兴”,颜色鲜艳,却与整个房间的气氛有些不搭。
三人落座后,付平亲自给李爱明和宋建设倒了茶。茶是本地的毛尖,味道清香,却有些苦涩,正如这山村的日子,有清苦,也有回甘。
“小付,这次来主要是看看你们村的情况,顺便说点工作上的事。”李爱明端起茶杯,吹了吹浮在水面的茶叶,随意提起,“市里最近可能会来人视察,这可是个大事儿,尤其是在产业园区立项申报的关键时候,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
“是啊,李书记,您放心,我们一定全力配合。”付平点头应道,心里却盘算着,要是市里领导来了,村里的面子工程可不能少。他想了想,试探性地说道:“我琢磨着,村里是不是该修几盏路灯,再建个垃圾站,这样村里的环境看起来也整洁些。”
李爱明抿了一口茶,放下杯子,微微摇头:“路灯和垃圾站的事,可以慢慢来。这次市里来的领导不一样,重点是看产业园区的规划和进展,咱们的态度必须端正,不能光顾着表面功夫。”
付平微微皱了皱眉,心里有些不甘,又不敢多说,怕显得自己没远见。他想了想,换了个话题:“李书记,我这边倒是有个大胆的想法,您看看行不行。要不,咱们村能不能考虑建一所学校?”
李爱明闻言,挑了挑眉:“建学校?这可不是小事儿。你得说说具体怎么个建法。”
付平见李爱明没有立即否定,心里稍微松了口气,便开始细细道来:“李书记,您想啊,如果这个产业园区真的落地了,肯定不只是多几栋厂房那么简单。到时候,厂里会有不少工人进驻,这些人的孩子总得上学吧?咱们村现在没有像样的学校,孩子们都得跑到镇上去,这对产业园区的吸引力可不好。”
李爱明沉默着,手指有节奏地轻轻地敲打着茶杯,显然在思考付平的话。会客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只能听见院子外几声鸟鸣。付平心里有些忐忑,怕自己的提议太过冒进,但他知道,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不然村里的教育问题就难有突破。
过了一会儿,李爱明终于开口:“小付,你说得有道理。教育确实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在咱们这种地方。如果能解决好,确实能为产业园区的发展加分。”
付平听到这,眼睛一亮,赶紧接着说:“是啊,李书记,您看,教育、医疗、民生,这些都是咱们村的短板。如果能把学校建起来,不仅能解决村里孩子上学的问题,还能让外来的工人更加安心地在这儿扎根。”
李爱明点了点头,但脸色还是有些凝重:“不过,建学校可不是小事。这要花不少钱,光靠村里自己恐怕难撑得住。这事儿你得有个全盘的考虑,不能光看眼前。”
付平心里明白李爱明的顾虑,连忙解释道:“李书记,我也知道建学校花钱不少,但如果咱们村能争取到一些上级的支持,再加上村民自愿出工出力,应该能把这事办成。再说了,学校建起来了,不仅是给咱们村的孩子,也能为周边几个村的孩子服务,这样一来,咱们村在全镇的地位也能有所提升。”
宋建设一直在旁边听着,此时也插话道:“小付,你的想法是好的,但必须得有实际的规划。建学校不仅是建几间教室,还要考虑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配套设施等等。这些都得提前安排好,不能半途而废。”
付平点点头,心里也清楚这项工程的复杂性:“宋镇长说得对,这事儿必须得慎重规划。我想,咱们可以先从村里现有的资源开始整合,比如把村小学扩建,再争取一些上级的拨款和社会捐助,逐步推进。”
李爱明不置可否,眼睛微微眯起,像是已经在心里权衡着什么。付平见状,又补充道:“李书记,咱们村里有个老教师,叫余伟茂,他在村小学教了一辈子书,后来学校撤了,他就出去打工了。他年纪大了,可心里还惦记着村里的教育。这次如果能把学校建起来,也算是对他这几十年坚持的一种回报。”
李爱明听到这里,眉头舒展开来,露出一丝笑意:“余伟茂啊,我听说过他,这人不错,是个有情怀的好老师。既然他想回村里,那建学校的事儿倒是有了个好苗头。”
付平看李爱明的态度有所松动,心里稍感宽慰,但他知道,这事儿还没完全定下来。他继续推敲着,想着怎么说服李爱明彻底点头。
就在这时,李爱明忽然转了话题:“小付,咱们说说产业园区的事。你觉得这个园区建成后,对咱们曹海镇会有什么影响?”
付平心里一凛,知道这是李爱明在试探自己对镇里地位的看法。他沉吟片刻,小心翼翼地答道:“李书记,产业园区是在咱们曹海镇的地界上,按理说,园区的税收和日常管理都会落在镇里。这么一来,镇上的经济肯定会有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园区建成后,镇里的地位也会上升,对外的影响力更大。”
李爱明微微点头,目光深沉:“你说得不错。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产业园区是镇里的命脉,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小付,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咱们镇里的干部,特别是你们村里的干部,应该怎么做?”
付平话语一顿,思绪飞快运转。他知道,这一刻的回答不仅关乎村里的未来,也关系到他在李爱明心中的印象。
“李书记,咱们村虽然地处偏远,但一直跟着镇里的步伐走。产业园区要建在咱们这儿,是镇里对咱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们村干部必须全力配合,做好基础工作,不能给镇里拖后腿。”他顿了顿,见李爱明没有打断,又接着说,“同时,咱们村也得抓住这个机会,趁着产业园区的建设,把村里的基础设施提升一档,特别是教育这块儿,不能再拖了。这样既为镇里分担了压力,也能让村民们更有归属感。”
李爱明听着付平的话,脸色渐渐缓和下来,眼中透出一丝赞许。“小付,你这话说得在理。村里的发展,必须跟镇里的大方向一致。教育、民生这些问题确实不能忽视。建学校这事儿,我会放在心上,回头我们再讨论具体的推进方案。”
付平心里一喜,知道自己的提议算是迈出了第一步,但他仍然保持着表面上的冷静,连忙点头道:“那太好了,李书记,我们村干部一定积极配合,把这事儿办好。”
李爱明点了点头,随后站起身来,朝窗外望去。窗外的晨雾已经散去,阳光洒在村里的青石板路上,映得整个村子显得宁静而祥和。李爱明的目光随着村子里的几缕炊烟飘散,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小付,先别急着谢。我们先出去转转,看看村里的实际情况再说。”李爱明转过身,对付平说道。
付平连忙应道:“好好,我这就带您和宋镇长去看看。”
三人沿着村道往前走,村民们见到领导来了,热情地打起招呼。李爱明不时停下脚步,与村民们聊上几句,问问家里的情况,听听他们的意见。
村民们大多朴实,见到李爱明和宋建设这样的领导,自然有些拘谨,但也有几分亲切。李爱明每次停下来,总是先笑着问:“家里怎么样?有困难可以要告诉我们!”村民们一听到领导问话,立马就打开了话匣子。
“李书记,家里还好,就是这孩子上学跑远了点儿,每天得走上好几里路,冬天冷的时候更是难熬。”一个年纪稍长的村民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是啊,书记,村里要是能有个像样的学校,那可就好了。”另一个村民也忍不住附和。村民们围着李爱明,七嘴八舌地说着,脸上带着期盼和憧憬。
李爱明耐心地听着,不时点头,偶尔轻声安慰几句。付平站在一旁,心里也暗自焦急,他知道这些问题早就存在,但村里实在是力不从心。今天能有机会当面向李爱明反映,也许是个推动建校的好时机。
走到村子的中心地带,一片开阔的空地映入眼帘。这里原本是村小学的旧址,但现在已经荒废了,只剩下几间破败的教室和一片杂草丛生的操场。付平指了指那片空地,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李书记,这里就是以前的村小学。当年学校撤了,孩子们都得去镇上上学,这地方一荒就荒了好几年。要是能把学校重新建起来,这地方倒是个好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