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平拍拍他的肩膀:“对嘛,年轻人,总得有些干劲。只要方向对了,努力下去,总会有收获。”
王二虎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斗志。
中午吃完饭后,芝麻山村的村委会院子里,几只麻雀在电线上蹦跳着,一时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村委会的会议室内,灯光明亮,几张木质长桌拼在一起,桌面上摆着几杯斟满的热茶,茶水氤氲着微微的白气,在空气中缓缓升腾。
屋内的村干部们,穿着朴素的衣裳,神情各异,有的在低声说笑,有的则沉默不语,显得有些拘谨。付平坐在靠窗的位置,微微侧身,望了一眼窗外渐渐沉落的夕阳,心中随即又回到了眼前讨论的事项上。
王占奎一向是个办事稳重的人,此刻他坐在长桌的正中间,身子微微前倾,双手搓了搓,清了清嗓子,会议室里的轻声交谈瞬时停了下来。村委会的几位成员也都纷纷将目光移向他,等着他开口。
“今天把大家叫来,主要是有件事要和大家商量。”王占奎慢慢地开口,语气平静,但含着几分郑重,“今年村里的产业园区试点已经批下来了,这是咱芝麻山村的大事。产业园区搞不搞得起来,直接决定了咱村未来能不能富裕起来。”他的话音不高不低,却每个字都像是落在了地上,稳稳当当。
付平听着,微微点了点头。王占奎说得不错,这个产业园区对芝麻山村来说,确实是个机会,他也深知这其中的责任重大。村民们的日子虽然比以前好过了不少,但日子要真正好起来,还得靠长远的规划与发展。
“不过呢,园区的建设也不是说动手就能动手的。”王占奎继续说道,“这不,村委会附近有几户人家得先搬迁出去,才能腾出地来搞建设。但问题是,咱村委会周围这点地方,能安得下这六户人家吗?”
他话音刚落,坐在他旁边的一位村委会成员李大根便皱了皱眉,抿了抿嘴,低声说道:“王村长,您说的这个事儿确实棘手。村委会附近,哪儿还有地方安得下六家人哦?”
屋内忽然安静了几秒,大家的目光都落在王占奎身上,似乎在等他拿主意。付平也不急着插话,他知道王占奎此刻是在抛砖引玉,等着大家讨论出个合适的方案。
“是啊,这地儿是有限。”王占奎沉吟道,目光扫了一圈,似乎在等待更多的意见。坐在角落里的几位村委会成员互相看了看,似乎也在思量着这一问题的棘手程度。屋内的气氛有些凝重,大家都知道,若是解决不了搬迁安置的问题,整个产业园区的计划就难以顺利推进。
这时,付平抬了抬头,清了清嗓子,开口了:“我倒是有个想法,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他的声音不大,但众人立刻将目光转向了他,毕竟这位驻村干部一向思路清晰,总能提出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方案。
“咱们村的老房子,基本上都是土屋,一家一户分散开来,占地面积确实不小。如果我们改成村长家那样的楼房呢?或者说,修成那种集中连排的平房,一家一家紧挨着,能不能省出不少地方?”
此言一出,屋内的气氛顿时有些活跃起来。有人点头,有人低声议论,更多的人则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楼房是好,可那成本怕是高吧?”李大根摸了摸下巴,脸上露出几分犹豫,“咱村里的条件,能不能负担得起?”
付平点点头,笑着说:"大根哥说得对。但是,我们可以分阶段来实施。先从这六户搬迁的村民开始,再逐步推广。"
他在黑板上画出了三个圆圈,分别标注了"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总体规划,然后挑选合适的位置,将这六户人家和愿意参与第一期建设的农户一起,进行第一期建设。"
村民们听得认真,有人若有所思地点头,有人低声和身边的人讨论起来。付平继续解释道:"第二期和第三期,我们可以根据第一期的效果和村民的意愿,逐步推进。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又能照顾到大家的习惯。"
王占奎站起来,补充道:"而且,集中居住还有很多好处。比如,我们可以统一规划,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像自来水、道路、排水系统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还能节省建设成本。"
付平点头赞同:"没错。而且,村里还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参与建设的村民进行补贴。这样既能减轻大家的负担,又能调动积极性。"
听到"补贴"二字,村民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一位年轻的村民举手问道:"付干部,我问一哈,要补贴好多钱。”
付平笑着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具体的补贴金额,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测算。不过可以保证的是,村里会尽最大努力减轻大家的负担。"
他走到黑板前,又画了几笔,解释道:"我们初步的想法是,按照每户的建筑面积来计算补贴。比如说,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当然,这个数字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村民们听了,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有人小声议论着,有人掰着手指头计算起来。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举手发言:"付干部,那大概要交好多钱哦?我们家里也没多少积蓄,怕是拿不出太多钱来。"
付平点点头,表示理解:"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考虑到了大家的经济情况。初步的想法是,每户先交一部分保证金,比如说5万元。剩下的钱可以分期支付,甚至可以等到房子建好后,通过各种方式慢慢还。"
王占奎补充道:"对,我们还在考虑和银行合作,看能不能为大家提供一些优惠的贷款政策。"
听到这里,村民们的表情明显轻松了不少。有人松了一口气,有人和邻座交换了一个赞同的眼神。
老李,村里的老党员,慢悠悠地举起了手:"付干部,那修得到好久呐?我们这些老年人,可经不起折腾啊。"
付平笑着回答:"老李叔,您放心。我们会尽量加快建设进度。初步计划是,从开工到交房,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
他走到老李身边,拍了拍老人的肩膀:"而且,我们会优先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比如说,给老年人的房子安排在低楼层,方便出入。"
老李听了,满意地点点头:"那就好,那就好。"
这时,一位年轻的村民问道:"付干部,那房子的面积怎么定?我们家里人口多,怕分到的房子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