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李帅!属下必不会让军务成为将军征战的累赘。”
刘晏再次一礼。
千牛卫左司阶是正六品上的官职,这足矣证明李瑄对他的信任。
“吐蕃自占领石堡城以来,兵锋直指我湟水一带。他们的骑兵,随时能依靠石堡城,以及赤岭上的堡垒,在我大唐的境内巡视,这个月绥和守捉和河源军已经六次向我汇报吐蕃骑兵的痕迹,以至于军城,镇城,日夜备战。”
“湟水以南,黄河以北,直至临洮军,千里沃土,无一家百姓居住;水草肥美,马不敢牧,万顷良田,尽为荒芜。”
“不得已在民生之地,拔起一座座军城、镇城、戍堡、据点。马蹄踏在无烟火的国土巡视。就是因为这一座石堡城!”
李瑄带刘晏到堂前的地图。他指着地图,痛心疾首地说道。
自节制陇右后,他真实的感受到石堡城对整个陇右的影响。
从赤岭过来,湟水和黄河间,南北一百多里,东西近四百里,全是军籍士兵,无一家一户百姓。
这里实际上是大唐的领土,却和没有差不多。
如果百姓生存在这里,必然被吐蕃骑兵劫掠屠杀。
所以百姓只能生活在黄河以北的湟水城、鄯州城,更多的是迁徙到金城等较为安全的郡。
怪不得李隆基视石堡城为眼中钉,肉中刺。
也难怪皇甫惟明在未准备充沛的情况下,就去进攻石堡城。
拿下石堡城,才能将百姓迁徙到这一片土地上,不然百姓定不敢来。
在李隆基的心中,功分两种,一种是“胜战之功”,一种是“拓地之功”。
很明显,拓地之功在李隆基心中更重。
拿下石堡城,毫无疑问是拓地之功。
“李帅,看石堡城的布置,赤岭上十几处吐蕃堡垒。一旦我们进攻石堡城,吐蕃在青海湖、九曲之地的军、千户所皆可以之快速支援,那将是一场旷世大战。”
刘晏以为李瑄要进攻石堡城,
他一个不善军事的文人,都觉得石堡城难以进攻。
“我并不会去进攻石堡城。当年信安王的战绩不可复制。吐蕃在石堡城周围的据点,时不时的骑兵入我唐境,就是为防止我大唐再突袭石堡城。据说吐蕃从赤岭到九曲,再到青海湖,烽火相连。一旦发现我军的动向,就会点燃烽火。吐蕃的大军在数日内会陆续到达。从攻城与吐蕃援军野战,必然要付出重大伤亡。”
李瑄告诉刘晏。
吐蕃的烽火百里一亭,已成制度。
“那将军该如何?”
刘晏问李瑄。
“我任期内,拿下这里与这里,让石堡城变成废城,把吐蕃堵在高原上,绝入我大唐之路。这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啊!”
李瑄要将刘晏引为心腹,自然要让刘晏知道他的战略。
他希望刘晏随着熟悉陇右,能制定更完善的战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不会自大到只他一人去推测战术。
不单单是刘晏,杨绾、高适、岑参,也该知道李瑄的战略。
更多人去出谋划策。
这才是幕府的意义!
“恕属下直言,这比攻破石堡城更困难。”
刘晏眉头拧在一起,郑重地向李瑄说道。
“我迟早要与吐蕃在九曲、青海,进行一场决战,像薛仁贵大非川大战论钦陵那样。但我会在这之前,尽可能地削弱吐蕃的士兵人数,打击吐蕃的士气。决战之地,我会选择在唐、吐边境,不会远至大非川。”
李瑄向刘晏说道。
“属下不善兵事,但会全力支持李帅。”
刘晏坚定地向李瑄拱手。他投笔从戎,要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呢!
李瑄与刘晏谈论两个时辰,让小吏带刘晏安排住所。
同时,令刘单将自己的工作交给刘晏。
从今日起,刘单可以随时巡查军队,把事情从“政务”,偏向“军务”。
下午时,李瑄请车神塞入府衙。
车神塞比李瑄稍高一些,但他古铜色的皮肤,看起来非常魁梧、健壮,不像李瑄看着像是个子高大的文人。
史书上对车神塞记载的不多,李瑄只记得在安史之乱后,车神塞在某次攻坚战上中流矢而亡。
现李瑄看车神塞的第一眼,就觉得车神塞是一名猛将。
“车神塞拜见李帅。”
车神塞见到李瑄后拜道。
“君在陇西仗义之事广为流传,我遗憾于英雄流落他乡,而壮志未酬。所以召君回来为我的都虞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