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五十四章:皇帝的旨意

战事停歇,蔡京城很快便重获了平静。

因为顾西华严令士卒不许扰民,骁烈军又军纪严明,所以蔡京易主之后,并未发生什么大的混乱,再加上闻惊鹊安抚工作做的好,所以蔡地百姓很快就适应了新生活。

连番大战并未叫这个城池凋零破败,反而在顾西华大力整肃下,蔡京城显露出了新的勃勃生机。

左思青骑在马上,看着蔡京大街上来来往往的百姓自行其是井井有条,丝毫不像是一个方才结束战争的城池百姓该有的面貌,不由得大为惊奇。

他也是久经世事的老人,生平经历的战争数不胜数,哪一次战事之后,百姓不是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为何这蔡地百姓如此不同?

他不由得向身边的士卒轻声询问,那士卒知道的倒也不少,当即自豪地道:“这都是楚王殿下和军师大人的功劳,我们刚入城时,王爷便下了严令不许动百姓们一丝一缕一分一毫,所以他们都知道骁烈军是正义之师,不仅不抵触,还有人高兴的拍手称庆呢!”

这小兵的话当然是夸大了些,毕竟,拍手称庆的事他也只是听说,但这不妨碍他面对御史时自豪的复述。

左思青听得大惊,楚王殿下会打仗也就罢了,治理城郭也这样厉害,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他将这些默默地记在心间,好写在奏折上向皇帝一一汇报。

左思青的所作所为自然逃不过顾西华和闻惊鹊的眼,事实上,早在左思青入城前便有人专门盯着他,起初闻惊鹊是想通过观察左思青的言行举止判断皇帝对楚王对蔡地的态度,后来,察觉左思青对蔡地诸事十分用心,闻惊鹊和顾西华便不得不重视起来了。

起初二人以为是皇帝的授命,毕竟,顾西华出战西南时皇帝曾以江山相许,这一举动的目的,自然是安抚甚至迷惑。

因此也表明,皇帝对顾西华这个长子并不信任,不仅不信任,他还十分忌惮,而更让人寒心的是,皇帝此举也很无情。

倘若顾西华因此骄矜自大,又或是起了贪心,那么,日后的他必将因此而举止失措,继而倾覆,很明显,这就是捧杀。

所以,这次立下大功,与其他人而言百分百是个好事,与顾西华,却不一定——他立下的战功太多了,功高震主,自古以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那么,对于左思青的来意,或者说对于皇帝的旨意,顾西华和闻惊鹊便不得不深思了。

“陛下派了忠信伯,看来,是不打算叫王爷留在蔡地了。”闻惊鹊捋了捋胡须,心情有些复杂,这一结果,他之前已有预想,但如今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他还是有些不甘的。

蔡地西邻羲国,东临凉国,乃是大虞南下的一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而且,这块不大的土地上水系丰沛,又有沃野无数,能留在这里,对顾西华和骁烈军来说,都是极好的事情。

进,可以攻打羲国与凉国,退,可以返回大虞以求庇护,而驻守蔡京,顾西华还可以操练军队以待战机,骁烈军有了容身之处,以后也可以慢慢地发展壮大……然而,很明显皇帝是不会允许顾西华在外拥兵自重了。

左思青是皇帝的心腹之人,现任刑部尚书,乃是大虞数的过来的重臣之一,如果只是宣读什么封赏的旨意,不该是他这样的官员前来,遣一小小的御史大夫便可,但既然他来了,又对蔡地表现的如此关切,这就很不寻常了。

所以,闻惊鹊才由此推断出,皇帝很可能是要左思青取代楚王镇守蔡京,而楚王殿下,应会被召回都城,闲置又或另有差遣,尚未可知。

顾西华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早就知道父皇并不十分喜欢他,所以十二岁那年便入了军营,只为建功立业,掌握权力,如此一来,太子背后便多了个后盾,邵皇后与顾西玙的奸计也就别想得逞。

是的,顾西华初时的想法便是如此。

先皇后对他恩重如山,却天不假年,先皇后临死时将太子托付与他,还说独木难支,叫他们兄弟二人互相扶持,顾西华一直没有忘记。

但因此引来了父皇的猜忌,这是顾西华始料未及的事情。

好在,他本就知道父皇待他不厚,受此待遇,也不觉得多么伤心,反正,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不能留便不留吧,只要这地方成了虞国疆土便行。”顾西华心想,日后太子继位,这里自然也就成了太子的疆土,他以后,也就能向先皇后交代了。

闻惊鹊叹了一口气,他就知道……楚王殿下什么都好,就是这个无欲无求无私奉献的样子太讨厌。

其实,从心底来说,闻惊鹊是不好看当今太子的,毕竟,先皇后姓商,乃是乾朝公主、末帝的姐姐,从这一点上来说,太子顾西璠在皇帝诸位皇子中便不占优势,而且,太子如今年过十八,却一无所长,这样的太子,如何震慑群臣,继承大虞的江山?

但楚王殿下待太子一片赤诚,他这个当下属的,总不能同楚王殿下唱反调,罢了,王爷东征西讨,事了拂衣去,一点好处都要不到,他也认了。

只要这个天下能早日一统,只要能为先人讨回公道,那他也不求甚多。

所以,迎接御史大人时,闻惊鹊的态度十分和善,面对左思青的种种问题,他耐心地一一解答,只在对方问起疫症之事时,他十分谨慎,刻意将孟姑娘的作用降低不少,能忽略便忽略,好在左思青一颗心思都扑在蔡京城上,也没多问。

之后便是宣读圣旨。

皇帝毫不吝惜地对顾西华进行了一番褒奖,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最后才写道,顾西华平蔡有功,理应封赏,叫他十日内回都城受赏,而蔡地诸事宜,全权交给左思青。

至于郗氏族人,皇帝还算宽容,郗衍需要到虞都受封,郗虎郗苗苗等随往,其余郗氏族人,在蔡京城妥善安置即可,不必入虞都享受软禁的待遇,而郗豹,皇帝也有追封,令郗豹的独子代父领赏。

可惜,圣旨方才宣读完毕,只听小兵来报,郗衍病重,已经咽气了……咳,这也算是一种解脱。

之后,便是如火如荼的交接工作。

左思青来时并未带着足够的兵马,因此守城事宜,还要靠着骁烈军,也就是说,皇帝要将顾西华和骁烈军隔绝开来,顾西华回京受赏,倘若之后皇帝不许顾西华再来蔡地,那么,顾西华对骁烈军的掌控都将被彻底断开。

这就有点无情了。

“王爷,这简直欺人太甚!”窦忠节是个急性子,一听说楚王殿下要回都城受赏,他还挺高兴,等知道了圣旨的全部内容,他才回过味来,不免怒发冲冠,道:“王爷,您走了,却不让我们走,这……欺人太甚,老窦不干,老窦一定要跟着王爷!”

闻惊鹊也是震惊,他本来还以为陛下对楚王殿下只是忌惮,如今看来,这何止是忌惮,简直是将楚王殿下防贼一般了,也不知陛下到底是怎么想的,如今天下未定,就这么对待楚王,难道他不想要统一天下了吗?

诸将得知此事后,均露出了愤慨的神色,但顾西华皱了皱眉,却只道:“不得妄议,窦忠节罚俸一年。”

窦忠节:“……”

不许说他就不说嘛,做什么又罚他的钱?

不过,一直沉默的高义仓却说了话,道:“王爷,您的亲卫总要带走,某愿为亲卫一员,随王爷一道回都城。”

高义仓此言一出,顿时启发了诸将的思维,众人纷纷请愿做楚王亲卫,只为了能与楚王殿下共进退,什么将军之位,他们不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