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142章 陈志刚与张喜

还敢挂历史名头么?

这陈志刚,可是与张喜一起渡海到舟山去的,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

自从张喜鸟人退出历史舞台,浙江前线的事就没有几件不是这陈志刚办的——

他的全面、连续、实际,可不是张喜能比的。

小人物的历史,他是个权威。

当然,后来张喜成了大人物,不再是小人物了!

可这陈志刚依然还是小人物,依然是啥都办,都知道,却啥都不肯说。

既然陈志刚不肯像张喜一样口述历史,也就不便强人所难,硬让人开口交代什么。

在下也只好代劳一把,替他交代些事情,免得这么个杰出豪杰真被历史尘埃所淹没。

他出身浙江水师,原是乌尔恭额的联络员,七品外委。

已先后为伊里布、裕谦、余步云、刘韵珂、奕经,以及开复后的伊里布跑腿,成为随身跟班。

经办的事已相当多,之所以少说多干,甚至不说只干,也是阅历丰富的表现——

自从乌尔恭额巡抚倒台后,他就没了靠山,随叫随到。

因为职责外委,是很辛苦的跑腿活,也没几个大臣随员感兴趣,抢他的饭碗,也就顺着做下来了。

先前的伊里布大钦差,胆识策略过人,又都让他随同张喜出马往返陆岛之间。

所以,他是心悦诚服的,可以说他就是张喜的跟班。

张喜作为家臣,参与到公事中来,还带头挑梁,顶戴一下就到了五品,引起浙江帮的一些怨言。

陈志刚都听着了。

但是,与英夷媾和又不是啥光彩夺目的事情,公人都不愿干,让私人做了,又要说人坏话。

都啥几把嘛!

他觉得,不符合职业道德,更不符合实际情况。

公事公办,跑腿基人要取得张喜这身家,是不可想象的,何况做的是羞见人的勾当。

有人肯出头承担就不错了!

所以,他觉得嘉奖张喜是应该的,不应受到非议。

那时,浙江帮就觉得他有点吃里扒外,不搭理他了。

他也就甘居人下,跟着五品张喜混成了半落伊里布家丁。

到裕谦钦差时,风向变了,他也只是配合裕谦调查,说了几句实话。

依然没说张喜和伊里布的坏话,那时浙江帮都觉得他愚不可及。

其实,他个人看法不同——

不管换什么人来,这些事情都得做,不管是战是和。

当时,也没几个人明白——

他做的外委工作,其实已经有了外交的性质,只要裕谦想与英军联系,最好的人选还就是他——

陈志刚,机会也就来了!

可是,这裕谦根本就不跟英军联络,不但不与英军联络,还剥了人家俩船长的人皮。

当然,这时候浙江已经没有任何英军了,舟山也拿回来了,陈志刚想晋级也没了机会。

到余步云都说不上话的时候,他的处境才变好了些——

浙江帮认为,他不说伊里布和张喜闲话是对的。

陈志刚不以道德绑架别人,不是傻而是非常聪明的。

所以,裕谦战败自杀时,余步云就让他马上联络镇海英军——

沟通有效,但余步云必须让出宁波表示诚意。

余步云私下都做了。

其实,道光大爷对余步云的调查先后进行了三次——

前面一次是裕谦做的;

后面一次是奕经做的;

中间与裕谦的是非争拗,是刑部做的。

这陈志刚都没说什么不利的话,对余步云私下媾和的事绝口不提。

就是后来余步云因浙东反击战失败被捕杀,他都没吭半个字。

否则,余步云还要早死上一年!

陈志刚对余步云更是做到了——让真相烂在了肚子里!

只是英方保存有原始档案,到了当今,才由日本学者佐佐木正哉发掘出来。

就是奕经将军的五虎制敌发动前夕,陈志刚还奉将军之命去了趟宁波。

当然是秘密的,只是因郭富去了舟山休假,没能实际进行和谈。

只是和几个无关的人喝茶,笑谈了一回。

按奕经将军的本意,是要买通郭富主动退出宁波,看他要价多少。

如果可以接受的话,五虎制敌就万无一失,绝对成功了!

看到这儿,我不禁怀疑奕经是跟他亲哥奕山学的。

当时,两兄弟是有人员往来的。

大爷不仅转用了奕山大部兵力给奕经,还让好几个资深广东人给奕经做翻译。

至开复的伊里布前来,陈志刚又作为随从,在十余天里三次往返乍浦和嘉兴之间。

驿马可换,就他人不能换。

否则,连岗哨都摸不过去!

其辛苦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要是他能亲口说说,这交战双方眉来眼去的情况,就不会再有人看我这破几把小说了!

所以,还是老话一句——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此后,他的活基本就由出山的张喜接手了。

陈志刚——这位不可多得的七品外委、外交史上的亲历亲为者,才没有真的走到前台来。

他逐渐消失在外交的长河中,淹没进了历史的尘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