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天国天军的静态定制系统,是南王冯云山运用知识作用发明的话,那么天国天军的动态决策系统,则是东王杨秀清大脑神力运用的结果。
就是说,天国怎么办,天军怎么打仗,怎么行军,走哪儿,定哪儿?都是杨秀清决定的。
这也是天王以下各王,包括东王自己,都受东王节制的原因。
白了就是,打仗,听老杨的,行军,也听老杨的。
老杨才是天军的统帅,天王是名誉统帅。
专家考证,天军的两大正军师,杨秀清与萧朝贵,才是实际负责军事,指挥打仗的。
两个副军师,冯云山与韦昌辉,就是参谋而已,都不带长的,实际只是给个军师待遇,能喝喝茶,聊聊天,给个赞就不错了!
翼王石达开,虽然嫡系,连副军师名分都没有,军师待遇更谈不上。
后来分封的王侯将相、职官监军,待遇大体比同石达开,所以翼王的待遇,实际很重要。
这样,杨秀清含萧朝贵,就不再是从前那样——凡事都要借天父天兄下凡作指示了,而是可以直接个人说话,下命令。
杨秀清的个人用兵之道,在转战部分已有相当的表现,用计尚巧,四两拨千斤,金蝉脱壳,进退自如。
综合永安之前的沿途转战及其进退部署,至少巧退多于强推,除了强攻永安县城外,打的其实都是些防卫战,包括官村山大捷。
退出湟江圩、退出象县中坪、退出紫荆山内新圩,还有大同江畔大旺镇分兵,都是水平极高的妙计,一次次从向荣大军的围堵圈中钻出。
等清军起网,才发现天军已经走远了!
唯一的一次钻隙意外,就在官村山,结果还取得了大捷,向荣本人在雨中狂奔上百里,躲进了平南县城。
官村大捷是个里程碑,相比之前的打出金田村、进攻湟江圩、猪排山阻击战、湟江抗登陆、中坪三山口对战,效果不同得多——
是被动出现的大战,跑出了计划的大捷。
加上主动进攻永安的大捷,可以看得出天军对进军目标的探索和努力,取要取得了,甩要甩得脱,都要做得十分巧妙。
巧取湟江圩过年,巧取东乡休整,巧取紫荆山内新圩,凑巧打官村山,巧夺永安城。
这阶段,清军还摸不准天军脉搏,要追剿、死守都难以成功。
象县中坪山口对战,算清军守住了,因为天军不愿死拼,悄悄右转了。
打湟江圩,个人怀疑圩内有无清军,就是有也在赶圩,办年货,能顶得住3000跑狗追马营吗?
官村山不得不打,于是大打出手,结果就这样——向荣一直追打别人,别人一还手就只有逃到平南城内保命。
真打永安,罗大纲在前,萧朝贵居中,杨秀清在后,三波人马,志在必得,永安州千把清军兵勇,能顶得住嘛?
从基本兵制一伍5一两25人,与清军基本一伍5一什10对战,应该明白些什么了——
静止状态下,虽然天军一卒四两拨不了千斤,但对冲清军一塘一讯没有问题,运动起来就说不清了!
象县中坪三山口,双方对战多回,也算激烈,清军始时大意,后乌兰泰督办加入,三路大军反击,天军伍两卒都不退,牺牲甚大。
清军将帅觉得,天军不可思议,不怕牺牲,评价很高。
所以,天军的初期转战,进退取舍、攻守对战还是相对自如,可圈可点,表现出了杨秀清的基本战术观——
攻无不利,且雷霆万钧,务求巧取速胜;
守则以攻,在取胜之际,悄然撤出;
排阵对战,有进无退,不计后果,所以不利时还是要避免。
这就算杨秀清最初的战术要求吧。
作为义军,天军一时还做不到进军作战与战略意图完全一致,想的和做的不尽相同,在摸索之中,效果算是非常好了!
杨秀清的办事作风,在团方期间就已突现,先远后近,逐步聚集,对清妖清军忍让、对外小民团看情况,是十分灵变的。
而且要求大家忍耐,等待时机,先建军练兵,后举旗打仗。
一旦开打,就义无反顾,不说无往不胜,至少要不吃亏。
强调灵活多变原则,临场决心下定后则不同,要坚定不移,贯彻到底,除非中途出现大的变数才可中止。
杨秀清的灵变风格,不仅是大的原则,也是细致周到的,不像现代的理解,一说原则就可以不论细节技术。
灵变是方法论,这在底层人士中不多见,除却某些特殊行业。
杨秀清出身草根,甚至连草根都不是,出身黑炭,不识字,没文化,年龄也不大,能做到这份上,与一大帮钦差、提督、督军、总督战场过招,不落下风,没有天赋神力是说不过去的。
文化文字并不是一切,他与萧朝贵俩文盲凭借会跳大神,强行代言天父天兄,颇为藐蔑冯洪俩落第秀才——
就是解读《圣经》,俩文盲水平也都超越了俩读书人。
洪天王把《圣经》马礼逊译本中所有的全字释为自己、火字关联自己,冯云山怎么读《圣经》暂不知道,但认同天王解释是肯定的!
杨萧二人大字不识一个,不能直接读圣经,听天地二王布道,也联系实际,发功成了天父天兄代言人。
不发功时也与天父天兄差不多,把天国地王、国宝冯云山都给淘汰成了自己手下。
扯远了,杨秀清的军事自摸水平,除指挥作战方面外,还表现在指挥行军方面——
天国天军在广西时候,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实现什么目标,运动到哪儿去?怎么走?
都是杨秀清摸索出来的,尽管冯洪二人早已树天堂、立大义,到底还是要做,要走,才会有答案。
永安州城,为什么是小天堂?天京为什么是小天堂?都因为天军拿下了它。
同理,洛阳、帝都为什么不是小天堂?也是因为天军从头至尾都没有拿下它!
行军,天军在广西的踪迹,大致为6字形,假如不出桂的话,有理由相信,将会是8字形,也是相当圆滑灵通的。
这就是杨秀清大脑神力的思路,军事术语叫战略思维,一个意思。
杨秀清跑路,有没有天父指引,不知道。
知道的,是有一套完备的跑路技术——
前面说到,天军行军阵营,严格区分为前中后三队,不同于打仗阵营,对前队的要求异常讲究,不是方便随意安排的,是特意安排的。
理由也已说了,中队没有什么战斗力,又是天国朝廷、核心人物、牌尾老幼所在。
就是杨大战略家本人也在中队。
前队指挥,既是前锋指挥官,负责避敌、迎敌、开路,又是中队马前卒,必须做好马前卒的一切事务。
人选必须是个小杨秀清,部队也要相当,才能胜任。这也是转战期间,萧朝贵或罗大纲大部走在前面的原因。
就前队行军的各大要素,杨秀清都有详细的规定,试举例如下——
1、挑选向导
行军目的地决定以后,首先在军内挑选熟悉路径的人多名担任向导;
军内如无,则聘请当地熟悉路径的人担任,注意为人可靠,不得听其白话行就行,要考察通过方可;
外导再无,宿营时要注意打听路径,特别要弄清前面有无歧路、大河、渡口等细节。
2、设置路标
方便中队跟进,尤其是岔道、渡口,要有明确标识指示;
如无法留下路标,要留专人原地指引;
留下的人标,要持有前队指挥官关防证明,严防间谍误导。
3、遭遇敌人
前队遭遇敌人,临敌判断打与不打;
打,如何掩护整个行军队伍通过,不打,如何防止敌人攻击……
细说,就太多了,以后再说。
杨秀清的行军法则,集中体现在乙荣五年刊行的《行军总要》,相当于天军操典,是流传至今的军事名著。
当然作为不识字的文盲写的名著,不是像咱们这样伏案敲码谈出来的,而是口授给文秘整理出来。
定稿须读给他听,经他本人认可,颁行全军学习,照此执行。
据玺纲大师介绍,《行军总要》一书是太平天国行军号令,只把该书与《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合》合并起来研究,即可对太平天军的组织、军律、号令,得到全部的了解。
封面,署有“太平天国乙荣五年新刻”;
内文,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共二十六叶,又卷首序文二叶;
换成现代实体页码,就是52页,12480字左右,加序文4页,共56页内文,加4封,全部60页。
名副其实的小册子也!
但总结全面,尽是行军要领,全干货!
目的在于,“刊刻颁行,使军中将士循读习傅”,取得“好整以暇”,“万战万胜”的效果。
共辑录,东王杨秀清定立的天军九种行军号令——
陆路号令、水路号令、点兵号令,
传官号令、查察号令、防敌要道,
禁止号令、体惜号令、试兵号令。
杨秀清《行军总要》,原本遗存于大英伦敦不列颠博物院,馆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