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的防卫人马,在撤军节费之后,反而不及舟山定海人多,仅5000人——
其中,布防镇海外洋的盛岙、双岙、象山、石浦各岛的兵力1000人;
因为这次英军作战计划不同,原定的先占镇海,所以这1000人反而接战最早,被打散了。
落实到镇海的,就只4000人。
这也是,裕谦不能再增援定海的根本原因。
定海虽然再次陷落,但与首战不一样,这回战斗英雄比比皆是!
这就是裕谦要的战果,而且亲自对天发誓:要与镇海共存亡!
不能说谁也没料到,英军竟然如此,要过到大陆镇海来决一雌雄……
在决战尚未到来之时,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镇海的地形与防御状况——
任何出海口都是三角形,只是朝向不同而已,地貌也大同小异。
这镇海是甬江出海口,开口朝东北,是杭州湾的南沿,地形与虎门差不多,把虎门地图横过来,连两镇的位置也大体一致。
镇海是直隶厅县治,级别比虎门镇高,是宁波府的桥头堡。
由于英军一度夺占了对面的定海,作为收复定海的大陆基地,镇海曾集结过10万大军,驻节过伊里布和裕谦两任钦差大臣。
军事地位也超过虎门!
林则徐、关天培1840年6月大搞虎门战演时,总兵力达5万人,只是这镇海的一半,虽然也到过林则徐、琦善两位钦差大臣,但毕竟不是驻节。
可是,眼下镇海兵力却不多,4000人,还比不上定海的5600人,这反映了裕谦重在收复定海、巩固定海,对镇海的防卫反而不很重视。
要不是大爷命令撤军节费,他本人未必撤回镇海来,说不定已经壮烈牺牲在舟山岛上了!
但是回到镇海以后却不能继续撤退,只能坚守,要不然后面的宁波,甚至杭州就危险了!
这就是英军再度兵临城下的微妙变化——
4000清军死守镇海重镇,恰好英军将400人留在了舟山,前来进攻的海陆军人数,是4100人——
这是双方开战近两年来,兵力最为接近的一次战役。
镇海县城位于甬江北岸,北临杭州湾滩涂,北城墙上即为炮台工事,裕谦大人亲自坐镇,兵力1500人。
东北为招宝山,山顶建有威远炮城、两面山腰均搭建沙袋炮台一座,与城墙炮台工事勾连成片,驻守余步云提督1000人。
城南临江,甬江彼时名为大峡江,为西南——东北流向。
所谓大峡江者,就是南北两岸均有大山耸峙,自然成峡。
据说裕谦初到镇海,即叹为天险,加上甬江水道两边河滩淤泥深厚,不宜舰船登陆,自成金汤,比珠江沿岸沙滩处处,是要保险得多。
南岸城东有座金鸡山,山顶有一军营,山腰为同名炮台,炮口朝北,俯瞰江面。
金鸡山顶军营及炮台驻兵1000人,由江苏狼山镇总兵谢朝恩指挥。
南岸城东南角拦江埠,也有炮台一座,驻兵500人,由衢州镇总兵李廷扬指挥。
隔江相望的威远炮城、金鸡山顶军营及炮台、拦江埠炮台,互为犄角,共同构成进入甬江咽喉的三道铜关铁锁。
加上镇海县城,两岸四处火炮总数共157门,其中铜炮67门。
另雇水陆两勇2000人,还有火筏30支、16桨师船及明轮20只、渔船60只。
这便是镇海防卫的架构和规模,集中了前后两任钦差、总督、主将的所有附属成就。
其实,在金鸡山脊和拦江埠以南,与大峡江基本平行位置,还有一条小峡江——
这说明,大峡江南岸也是开放式半岛,不是真正的陆地,是个背水阵。
至于小峡江两岸,就什么防卫措施都没有了!
镇江的这些防卫措施,总兵力4000人,总火力180门,与定海舟山没法比。
可见,舟山不仅是渡海攻击目标,也是防卫的重心,镇海虽然是收复定海的基地大本营,实际只是屁股尾巴。
了解基地、大本营含义的人,都明白这些动听的形容词、专有名词背后就一大片仓库,没有什么战斗力。
关键,这些可怜的防卫设施,还是伊里布大人去年到来镇海后,为糊弄大爷修建的!
因为大爷给的命令是渡海作战、收复定海,伊里布老臣一员,经验丰富,料难取胜,因此借故在镇海造船、造炮、修炮台,贯彻四省会攻计划,一切也是为了渡海作战成功。
无形中,将出击定海的目标变成了防守镇海不受进犯,最终还将渡海作战的皮球,踢给了远在广东谈判的琦善大人负责!
要不是琦善大人谈出了问题,伊里布受到大爷的纵敌指责,镇海是可以善始善终的,也就不会有裕谦来做钦差了!
裕谦本身只是江苏布政,署理巡抚,在伊里布前出作战期间暂理两江总督。
裕谦大人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才真正取代了伊里布,实际在镇海时间不多,基本都驻节舟山定海了!
裕谦大人不仅抓机能力强,表现欲也似乎超过前任,驻节位置直插舟山,比伊里布大人靠前多了!
当然,这俩钦差的驻节位置,实际是由英军决定的。
都说大爷撤军节费的命令,是完全错误的,但对裕谦大人甚至像他这类人,都是正确的!
否则,裕谦大人与定海三总兵一样,早壮烈在舟山岛上了!
哪还能在这指挥镇海作战?
可惜,历史不容假设,裕谦在署理江苏巡抚职位上主战最力,才被大爷抬举为接替巨油滑的伊里布人选。
所以说,追求即命运,誓言即归宿,天随人愿。
裕谦大人一上任钦差就成功收复了定海,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次辉煌,赢得了战神称号。
他的确与伊里布不同——
伊里布就拿收复定海做幌子,待在镇海不动,而裕谦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大军上岛,自己也亲自上岛,主持定海防卫工程。
镇海虽然是收复定海的基地,要不是大爷命令撤军节费,裕谦都不会待在镇海的。
所以,对镇海的防卫措施反而无甚建树,同时也说明裕谦大人对大爷是十分忠诚厚道的,既不像前任伊里布老儿滑头,也不像同侪颜伯焘总督直接抗命。
其实,他内心也有不同的看法,但不敢亲自对大爷讲,只是一味激励部下决战死战,杜绝他们的和谈幻想。
裕谦不仅奉命撤回了镇海,还在9月25日,收到大爷关于加强陆上防御的命令时,才匆忙在镇海江海沿岸滩涂、沙洲,尽可能设置了些鹿砦、石条,阻拦英军登陆。
此时,已是定海临战前夕了!
大爷之所以有此命令,还是因为颜伯焘汇报厦门陷落的奏折中明确提到了英军陆路提督郭富。
所以,颜伯焘敢于直言,对镇海以及沿海各省的陆上防御,都是有切实贡献的!
假如英军北上海途中没出意外的话,镇海早在定海之前就已受到攻击,裕谦是连鹿砦、石条都来不及布置的。
前面已经比较过,裕谦与颜伯焘的战术异同,裕谦主要是克服定海首战的战术缺陷,抢占制高点上有进步。
此外,就是与伊里布反其道而行之,只准力战,不准和谈,哪怕只是接受英夷的一个字,都要明正典刑,就地处斩!
而颜伯焘十分注意研究广东战例,在防炮、防侧后上有进展,虽然出发点不对,但效果还是看得见的。
二人的部署,都在陆上战场击退过英军的进攻。
看这镇海的地形和防御,与战前的虎门极其相似,不过一纵一横而已——
甬江北岸相当于珠江东岸,甬江南岸相当于珠江西岸,分别都有两道屏障——
北岸第一道屏障——
威远炮城相当于沙角炮台,都有山顶和山腰分两部分,区别只是威远山顶也是炮台,而沙角山顶只是军营,山腰部分威远前后都是沙袋炮台,沙角则是弧形的两面炮台。
北岸第二道屏障——
镇海南城墙工事,相当于南山镇远炮台,都在江滨,炮口朝南,俯瞰江面。
当然,北城墙上炮口朝向海湾滩涂,这点不太像虎门,虎门是用另外两座炮台封锁进出虎门镇的两处三江口。
从这点看,虎门镇还在北水道北岸的山麓,比镇海城还多了些保险,地形上反而与甬江南岸相似,有两道水上屏障!
甬江南岸第一道屏障——
金鸡山炮城相当于大角炮台,形制上倒与沙角炮台全同——
山顶是军营阵地,山腰是正式炮台,只是地势稍低,正面是江畔斜坡,不像大角、沙角那样正面都是海上悬崖。
南岸第二道屏障——
拦江埠炮台,相当于巩固炮台,但地位和作用要比巩固炮台大得多,是专门卡住甬江咽喉要道的,而虎门因为二线防御以上横档岛为支撑,西岸的巩固炮台作用不是很大。
也许这种机械类比并不合适,但出海口的确都是三角形,只是出口朝向不尽相同,地形也是大致相同的。
别忘了,南岸南面还有条小峡江,不是大陆是半岛地形。
半岛作战的风险,早已在虎门与广州之间的乌冲战斗中说过了,于此不赘。
关大人关提督喋血虎门,已经一年零七个半月了,现在是到了考验余步云提督的时候。
不,是到了考验裕战神裕谦总督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