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国舅在江西的仗,到底打得如何,一时不好评价,毕竟有非常成功的一面。
实际已成为西征军再战的一大蓝本,可以参评接下来的西征第二阶段所有战役。
他被撤职,召回天京受处分,在删书衙混日子。
西征三个月,又回到了原地长江上,暂且按下不表。
这三个月中,北伐军在河南巩县境内过了黄河,便向东修正方向,准备北上进攻帝都。
林凤祥更向天京报告,该派来北伐大军了!
可是北伐再举的大军在哪呢?
前面说过,北伐军到了中原一带就有生活习惯上的各种不适,但适者生存,所以变化很大,也有了骡马毛驴骑兵队,人员壮大到两倍,四万多人。
相比西征军来说,影响和成就都要大,其实是各有所得——
北伐军的仗,打得比西征军要好,实际多为钻隙跑路,但扩军不如西征军迅速,不见得是真好;
西征军的仗,打得比北伐军差,至少在杨秀清眼里是这样的,但扩军一二十倍的优势却被未攻下南昌目标掩盖住了!
如果资料可靠的话,撤出湖口的西征军应该有十二三万人,已经扣除了战损。
北伐军人数,差不多只是西征军的零头,当然西征军还有个战斗力形成的问题。
但是,杨秀清急于南昌未克,却看不到西征带来的新力量可以再举北伐。
他还是认为,北伐有成,应该再举大军支援,而西征一无是处,得重新部署。
所以,杨秀清收到林凤祥的请兵报告后,在为再举北伐大军的兵力问题发愁。
西征三个月,至少扩军的目的实际达到了,应该立即抽西征军的一半再出安徽,进河南,过黄河北上才是。
但是,西征军接下来的行动,除了被延迟下来的安徽行动外,却是继续溯江西进湖北,再南下湖南。
其实,应该北上河南才是。
西征最初的三个月时间,总指挥胡以晃似乎没有大动作,手中仅剩一个军3000人左右,只顾驻守安庆西大门了!
即便有动作的话,也只是安庆周边皖南小范围内的经略活动,扩军应该不多。
总之,到南昌撤围、曾天养左一军回安庆时,安徽的大动作才开始,已经是新总石达开亲自指挥了!
由此可见,胡以晃身为西征总指挥太过被动消极,为人老实本分,实际浪费了三个月的黄金宝贵时间,只充当围攻南昌的后方基地了!
只有安徽的大动作,才对再举北伐有重大意义,实际不应该被延迟下来,以后再说吧。
杨秀清寻思一圈下来,对西征军的实际壮大视而不见,却将再举北伐重任,依然放在北伐军的出发地扬州驻防军身上。
扬州其实就剩下个原前四军曾立昌,一个军三四千人,其他都是扬州城民,还有林凤祥李开芳等北伐前军留下的家属——
尽是牌尾,老的老小的小,没有什么战斗力。
而且,被琦善大人的江北大营重兵包围在城内动弹不得。
天历三年十月,被杨秀清赋予再举北伐新使命后,曾立昌开始向城北突击,却发现根本冲不出去。
别说再举北伐,就是前四军原地不动,恐怕都自身难保。
曾立昌如此一突,反而把琦善大人的建功欲望给挑起来了,主动给咸大爷汇报说——
卑职发现,扬州长毛久困城中,弹尽粮绝,急于北突,正可剪除,您老人家的江北大军正誓死决战长毛,坚决收复失地扬州中……
大家已经知道,这琦大人的奏折都是些大实话,没多少水分的,把冕大爷他几个理义高徒激动得不行不行的,御笔朱批——
琦大人忠心可鉴,老骥伏枥,志在扬州,必须歼灭净尽,不许一人突围脱出,苟且偷生,再浪费朕的宝贵自然资源。
扬州天军状况,真有如此不堪吗?读者已经可以自己判断了——
曾立昌在扬州,琦大人在城外三岔河,自从林凤祥李开芳部开拔后,就已经不妙了!
连玺纲大师也不得不承认,扬州城的陷落,只是在旦夕间。
曾立昌已是沙场老将,突围不成,立即派员向天京呼救,要大军紧急增援,否则难以再举!
杨秀清放在东面和天京的兵力,都是个对个的,不能乱动,自从二次增援西征以后,早已捉襟见肘——否则,怎么最终是一群石韦国宗率军增援呢?
这次扬州告急,杨秀清只好再捡漏升封,派出春官又副丞相、骁将曾锦发率军赴扬州解围!
扬州的地理,在运河西岸,水网密布,平日波光滟潋,景色优美,是著名旅游城市,战时却易守难攻,进退两难。
扬州的战史,最著名的是明末扬州十日,史可法全城军民被屠戮殆尽,好战份子素举80万人为傲。
80万人在城中就别打仗了,光吃也就半个月的事,再加一周苟延残喘到头了!
扯远了,扬州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仗火频仍,动辄绝种。
这次天京曾锦发军进击扬州琦善大人、拯救扬州曾立昌的战斗,在扬州战史上根本就查不到——
要排名都不会进t20,但实际已经是用尽了天国总理杨秀清吃奶的力气。
曾锦发究竟带军多少前往扬州解围,不知道,起码是一个军3000人,加城内曾立昌前四3000人,总兵力至少为6000人!
要6000人或9000人,1成功出扬州,2再举北伐入安徽,无疑是痴人说梦。
清军是琦大人亲自督阵,江北大营四万人围城打援,攻其必救——
步卒围城,攻城;
骑兵打援,城外出击。
春官又副丞相曾锦发,位置春官系列第三人,前面两人分别是正副丞相,胡以晃、吉文元,也是重量级人物了!
曾锦发率部乘船上扬州,在城郊三岔河尾登岸,向北进攻。
清军小股马队诱敌,预退,曾锦发明知是计,亦全军列阵压上,是谓救援心切也。
进至三叉镇,扬州城南第一关,即遇清军镇头炮兵迎头轰击,顿时阵型大乱,各自为战,只好顶着炮火前进,冲向镇内。
正在镇口,清军骑兵大队侧面出击,冲垮了天军的冲锋阵势,曾锦发也只有逃命。
镇内清军骑兵主力,向外反冲,赶鸭子下河,天军全线崩溃——
天军尽为步卒,无法逃脱,正侧两面被骑兵夹击,全部被扫荡下河。
曾锦发战死,援军一战覆没。
消息传回天京,杨秀清无语震惊,心想就是3000只猪,也够清妖捉半个月的!
怎么一天就报销了?
城内的曾立昌,此时收到清军的最后通牒,说——
你们的救星曾锦发,人头在此,该处有画图,已经报销了,无人救得了你们!
置之死地而后生,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本琦善大人心怀慈悲,特意给你们一条归降生路,要心怀感恩,懂得珍惜,不要执迷不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放下武器,立即投降,还来得及,否则城破之时,片甲不留,如何如何。
考古今杀伐檄文、最后通牒,无不奉天承运,代天地立言,正义自身,通篇文绉绉的。
但是,曾立昌昧于大义,奉北伐将士所有家属命脉为己任,严词拒绝,将通牒撕了,使者杀了。
双方交战,不斩来使,曾立昌深陷重围,坏了规矩,但是他要不坏了规矩的话,就会成天军第一降将!
声誉比一战即死的曾锦发还不如,但要苟全性命就必须臭不要脸。
曾立昌斩琦大人使者,则是军事的无奈,发最后通牒,射一支箭上城就是了,派人打白旗进去,对兵强马壮、刚痛歼曾锦发军的琦大人来说就心怀叵测了。
所以,曾立昌既然不想投降,剁了来使就应该了。
琦大人这会儿上了年纪,68岁,又非武非文人,多愁善感,五味杂陈,见白死了个斥候,气得直哆嗦。
下令:“给我打冷炮,再轰死他们几个,解解恨。”
江北大营炮兵司令,接到这命令殊觉可笑——
开吧,没求用;
不开吧,又是命令!
城西清军炮兵阵地,也就调转两门炮口,儿戏一般,成天朝城里发冷炮,东一炮西一炮的应付差事,哄老大人高兴。
只要城内有两声惨叫,炮兵就赶紧报告琦钦差,“报——大人,刚才又轰死城内俩长毛。”
“好的好的,本军门开心,起身拿赏钱去吧。”
琦善的确很开心,嘱咐就这么干,“别怕浪费炮弹,这儿不比咱们爬上去要强?”
琦善督办江北大营,战场重心在城外三岔河,对扬州城内并不急于攻取,就靠这冷炮战术零敲牛皮糖,给了弹尽粮绝、困坐愁城的曾立昌不小压力。
要是曾锦发也像这琦大人一样,有张有弛,不急于强攻猛进,还不至于三岔河一战尽覆,也是开创了天军全军覆没的最快纪录。
也与曾锦发缺乏步兵打骑兵经验有很大关系。
怎么打骑兵?且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