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灭北伐及其援军,归功恭亲王奕訢、僧格林沁,归咎胜保,大概没有异议。
但长江上对西征军的作战,不论胜负,无疑也是奏章大战,一去一来,收复武汉时的人事任命,是——
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但前后只一周时间,仍由布政使陶恩培升任;
杨霈巡抚,照旧升任湖广总督。
曾大帅异军突起,是榜样,当先进,沿江追击长毛,不能破了官场规矩。
到曾大帅湖口失手、九江投水,石达开反击上来,就更没曾大帅什么事了,他能在南昌保住老命就不错了,还想升官做老爷?
结果是——荆州将军王佳官文,接替黄州战败的杨霈,升任湖广总督;
武汉陷落时,湘兵大帅胡林翼,由布政使升为湖北巡抚;
任务是,夺取武汉。
这与当今印象,湘军打胜后,曾国藩多牛逼,完全不同——
牛逼的人是有,但不是曾国藩,而是新湖广总督官文,即便武汉被石达开重新攻陷也没有丢官。
比起曾国藩,官文的名气小多了,现代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不符合当时情况的。
王佳官文是湖广总督,当时的风云人物,历史不应该忘记他。
官文的崛起,还在曾国藩建功之前,属于同一时期,内在逻辑很明了——
是官文把西征军北路曾天养撵去的岳州,踏齐步才能消灭曾天养,所以官文建功在前,曾国藩建功在后。
此前各打各的,一南一北,互不牵扯。
此后一直在总督任上,领导湖广清军、胡林翼湘兵、曾国藩湘军与天军作战,主管后勤粮草工作。
现代著名战争理论,打仗就是拼后勤,换成当时的情况,就是胡林翼曾国藩与天军对撕,拼的却是官文。
北伐军覆灭亦在于后勤不济,胜保虽罹罪,但他的托明阿、西凌阿大军都到了湖广作战,西凌阿还做了钦差。
官文是兵强马壮,劳苦功高,贡献忒大,一直与西征军争夺湖广,拒不退让,直到剿灭太平天国都是湖广总督,是战场官场不倒翁,当然镇掉天国后他也倒了,这是后话。
官文不仅参加了鸦片战争,围攻四方炮台,全程参加了与太平天军的殊死搏斗,还是个不朽的非虚构名家,当时名气不输曾大师大帅,当然也不赢,都是热辣人物,堪称镇反双子星座。
咱们现代人读太平天国,首推玺纲大师的《太平天国史》,再就是某人的小说《曾国藩》,实话说,一个太革命了,一个太反动了,都是后人的大画。
知道当时人读谁的吗?
对了,就是这官文大人的光辉权威著作《荡平发逆附记》,网上有,自己找。
当然,这是他的终身成就,非一日之功,一开始,官大人也不是这样光辉的。
他北路杀来,血火考验,也没把南路湘兵湘军这些个打了胜仗的汉人部队放在眼里,动辄了卵不起出口。
比假惺惺的咸大爷对曾国藩取胜爽快多了!
官大人发轫于荆州将军任上,他接的是台涌的班。
上次说到的,他刚接任就将擅逃长沙的湖北巡抚青麟斩于军前,杀鸡给猴看,又将随逃其实是主逃的旗汉总兵魁玉、杨昌泗收编,可见说一不二,非等闲之辈。
王佳官文,字秀峰,满洲正白旗人,隶内务府,由拜堂阿补蓝翎侍卫,累擢头等侍卫,也就是冕大爷的带刀警卫员。
道光二十一年1841,外放广州汉军副都统,参加过鸦片战争,战后调荆州右翼副都统,得以接班台涌,成为荆州将军。
官文的崛起,得益于对西征军北路曾天养的荆州作战——
1854年34月,曾天养北路军由安徽庐州分兵回归湖北,连下孝感、云梦、安陆、随州今随县、钟祥,5月2日攻破荆门,南下进围荆州。
荆州城内,驻有官文八旗绿营兵2000人,还有游击王国才率领的滇军1000人,增援武汉路过,被官文一把抓住不放,官话叫做截留协守。
5月9日,王国才率领1700兵勇,在城外龙会桥迎战曾天养得胜,随即官文出城,三路反攻天军。
曾天养荆州转趋上江,5月18日经当阳攻克宜昌,官文即派兵1200人前往,会同宜昌总兵纳钦反攻,5月27日夺回宜昌。
曾天养放弃宜昌,连下宜都、枝江,拟巧取荆州,6月8日遭王国才所部堵截,才南下湖南岳州,与石祥祯南路军会合。
官文3000人评定荆州后,沿汉下援武昌,但停在石首不动,直到武昌围破。
官文是咸大爷他爹的老警卫员,受命统筹全局,规复武汉,官将军趁机建言——
砥定湖广的关键,在于光复武汉;
光复武汉的要诀,在于夺取汉口;
汉口到手,武昌自然入囊。
官将军此言,不为无理,实际是他从上游陆上来,夺汉口最方便,免得与湘军争功抢赏。
湘兵湘军,水陆并进,一路追下来,取汉阳、武昌也容易。
等于,湖南湖北两部清军都已汇到一处,但划江作战,继续各打各的。
光复武汉,官文夺汉口,胡林翼夺武昌、曾国藩夺汉阳,汉阳最先到手,武昌最后到手,官文实现了诺言。
封官时,曾国藩还得过几天署理巡抚,胡林翼得了个布政使老三,官文啥都没得,因为他的荆州将军都还是新的。
而他的前任台涌,上到总督位子只三个月就因战败给石祥祯下去了!
史实证明,此时上去的督抚杨霈和陶恩培完得也快,不到半年,随着石达开的反攻上来,一撤二殉。
曾大帅还是曾大帅,荆州将军还是荆州将军,都只是被优叙表彰,还得顺江而下追贼,只是一个在水上,一个在陆上。
官文是湖北清军主力,兵强马壮,跟着杨霈下江,杨霈蹲在了田家镇,官文冲到了安徽黄梅,与秦日纲顶牛,均没到江西九江和湖口。
没想曾大帅两处均败,水陆退却,杨霈兵败黄州,官文因祸得福成了湖广总督。
接着武汉又丢,出了个大烈士陶恩培巡抚,他撤退上游,上报烈士战绩,并自请辞职,不料被咸大爷狠狠的鸟了一通,不仅未被撤职,反而下不来了。
他成为总督,不仅自身硬,全程参与搏杀竟没输过,运气比曾大帅还好,假如湘军未崛起战胜南路军,他也难成气候,到了输的时候却大受激励,有功夫。
在此夹叙其崛起历程,是说他独立作战有一套,与湘军崛起恰好同期,关系其实不大,互相沾光罢了。
当然,官文成了总督后,湘军就成了他的部下,一切功罪都与他休戚相关了。
曾大帅逃命南昌后,湖广战场基本就靠他了。他的故事很长,也很有味,咱们下章继续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