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底,西征军左路落花流水,被湘军撵回了湖口,两年前西征军就是在此分兵左右的。
也就是说,这两年过去,不仅南昌未克,就是已克的湖广大小城市,湘潭、岳州、武汉三镇、黄州、田家镇,都丢得一干二净。
曾大帅频频向大爷告捷,其实他本人是一仗未胜,但不妨湘军水陆两师虎啸龙腾,已成天军克星。
声望如日中天,实际也如日中天。
西征军总帅、翼王石达开,已亲率当初的西征军右路、如今的安徽天军八万多人上来湖口镇,决战湘军,挽狂澜于既倒。
此时,下游的两江清军,正在上海收网刘丽川小刀会义军,镇江压力小,罗大纲、吴如孝都紧急上到了湖口。
只是吴如孝顶在二线安庆,以防万一而已,假如湖口、安庆还挡不住湘军,首都天京就完了!
湘军与西征军的战线,已经咬到了一起,犹如两条巨蟒决战,混搭交错不止一处——前锋水师杨载福冲到了江西湖口,顶上了石达开,后卫陆师却还在九江困战林启容。
江西省长林启容,死守南岸九江城,即便取胜,也只能阻挡后面的清军——湘军已经过了九江,只留下了个尾巴跟他缠斗。
而湖口石达开如果战败,天军形势就非常危急了,湘军会直捣安庆,猛叩天京的西大门!
林启容就会成为北伐军第二,敌后孤军只是断在体外的盲肠而已。
如果湖口石达开取胜,天军就会反扑九江,反扑田家镇,一路上去夺武汉,起码会拿下田家镇。
双方的统帅,当时都在前线军中,都急于一招毙敌——
曾大帅是乘胜追击,闯过湖口成大器,绝不庸碌过一生,大战在即都不要等后面的清军上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石达开的关键,是要转败为胜,必须找到破除湘军水师的战术妙方,并恢复左路军丧失了的必胜信心,再战湘军。
据说,石达开非常惊讶左路的失败,当初分兵时,左路用了西征水营大部,到田家镇丢失前,已损失上万条船,丢失后又损失了最后的五千条船。
连秦日纲都没船坐了,所以肯定,在湖口作战的天军水营,绝大部分是右路和下游刚上来的新水营,船只也上万。
尽管罗大纲部也有上千新战舰,但火力肯定不如湘军水师的洋炮。
如何让新旧水营不蹈西路水营的覆辙,应是新水营作战最最最起码的底线,忌讳,而夺取这次水战的胜利,则是主动追求的目标。
石达开为此开了不少诸葛亮会,死了不少脑细胞,最后决定出了自己水营的战略战术,为——
1、利用湖口狭窄水道,打长木桩阻隔湘军大船入鄱阳湖,只能通过小船,与天军水营船差不多的舢板、划子。
2、天军水营大部进湖隐蔽,小部在江内引诱作战。
这两条成了石达开大战曾大帅的基本原则,明眼人应当看出了他的良苦用心,用数量打败湘军小船,用侧击打败湘军大船。
其要领就是,首先得分开湘军水师的大小船,再分而歼之。
许多人说到这石达开制定的新战术,都夸他异质,天赋异禀,是水战专家,其实他是有参谋长的。
他的参谋长,军师,名张遂谋,不出所料的话,这点子应该是张参谋长的。
要依我看,不论是谁的,都有不错的分析根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西路水营的失败经历,起到了很好的战术蓝本作用,石达开、罗大纲等人诸葛亮会一开再开,无疑充分讨论、总结了他们的战败情形,才得出了如此的对策。
也说明,湘军水师厉害的,只是大船,不是小船,得想法分开他们。
不分开湘军的大小船,天军水营就打不过湘军水师,而不仅仅是湘军是专业水师,天军是业余水师。
这般结论,是没法交代清楚的。
1856年1月17日,天历十二月二十四,清历十二月十二,湖口开战之日,天色阴沉,寒风刺骨。
石达开部水营已完成战术部署,分别在江湖两处张网以待,在江上的全都挂帆,大张旗鼓,在湖中的全都放帆,偃旗息鼓。
杨载福一马当先,顺流直下,见了天军营船就开炮——
一是驱赶天军,先声夺人,是谓胜利者的特权;
二是通知中后军,曾大帅和彭玉麟,全体做好战斗准备,及时投入战斗。
江中水营,正是西路水营残部,已惯于远离湘军战舰,摆足架势逡巡,只要湘军不停发炮,不用进入炮程就得掉头跑,顺风顺水的话,湘军未必追得上。
在杨载福眼里,天军营船作战正是这样的,因为他自己水上还没败过,没见过蚂蚁吃大象。
湘军水师在江上已是势大力沉,赶得天军水鸭子们只顾逃命,根本就不敢开炮对阵,说是作战已够丢人的了!
追逐瞬间,天军水营已到鄱阳湖口,前面的大部拐弯进了湖中,只有后面一部怕弯道塞车,直接顺江而下去了。
湘军水师追到湖口时,前面的小船都追进了湖中,杨载福大船拐了两次都没进去,以为是技术不好。
曾大帅上来后也进不去,说给大帅开船的技术不好,就不便出口了,派潜水员下去一看,才知上当——
湖口水下航道中啥都有!
什么木桩、石头、沉船,都排得好好的,不深也不浅,反正正好挡住湘军所有的大船、指挥舰。
曾大帅还是急着吃豆腐,令小船全进湖中寻战,自己组织大船挠钩排障碍,要跟进去全歼长毛。
正在此时,湖内阵阵炮响,前方浓烟滚滚,原来天军营船趁大船不进之机,断了小船们的后路,进攻起前面的湘军小船来!
其实,不难发现,这湖口水上的天军战术,正是城陵矶泻湖上曾天养战术的放大升级版,原理都是一样的,还算不上是石达开的真正发明。
这也说明,西征军西路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些成功经验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