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183章 翻译一家亲

和约文本的不堪入目,不仅是大爷难堪,也令所有的国人蒙羞——

因为不光是英语文本出自英国人之手,就连汉语文本也是他们的杰作。

仗打输了,不仅是武功废了,就连文章功夫都废了!

还什么5000年文明呢?

实在是丢人到家了。

凭什么限定英国人,对您只能用:呈报晋贡,不能用:递发俾送?

汉字底蕴深厚,何至于连份国际合同,自己都不会写了?

咱们的文字,起源于巫术符号,惯用于经书语录,用来撰写该类实用性文体,虽然不占什么优势,但还不至于连写字都忘了吧?

在8月16日以后的12天正式谈判里,特别是2628日拿到和约文本的3天中,中方的大人物,尽管文武双全,经纶满腹,竟没有一个提出酌商修改的任何意见——

仗打败了,什么都由人;

仗打赢了,啥都由咱。

这就是天朝逻辑,其实英国人并不是这样,一直在期待着收到对方和谈代表们的反馈意见。

既然没有,当然就只剩签字了。

签了字,再说什么都是放屁了。

战争与和平,一直贯穿着咱们的近代史,咱们却往往只看到了,战争与投降!

屁倒是放了100多年,还没放完。

这次的南京谈判,不仅文本成问题,还包括现场翻译,对耆大人都是个严重的问题——根本就没有自己的通事翻译。

战争之前,林则徐禁烟,针对洋人,聘用了个当时堪称强大的通事译员班子,中有伍尚荣、梁发。

反正,广州、澳门,翻译人才多的是。

一年半之前,琦善与小艾约会虎门莲花山,好歹还有个自己的官方翻译——鲍鹏先生。

至少场面上,人员配备还是与英方对等的,你有我也有,都牛逼也都不咋的。

但是,没想到的是,事后六部会审结果下来,鲍鹏先生竟然比琦善大人还罪大恶极,终生发配新疆,老死不得回内地,老家就是神话了。

自去年下半年,奕经在浙东作战,由亲哥奕山从广州支援的通事翻译多名,虽然英文都不咋的,但能做到战场上送信都奋不顾身,把郭富都感动得不行——

好像会了英语,火枪霰弹都会喷偏了似的!

耆英本来就是秘密使命,没有专门翻译就不怎么奇怪了。

所以,南京谈判的现场翻译、和约的双语撰写,均由英国人包办了,真是翻译一家亲呀,中方谁都没有参与。

耆英班子没有翻译人员,当然,万一问罪也就扯不上任何罪过,像鲍鹏那傻逼,就是自找,活该!

前车之鉴,后车之福,耆英没有翻译,是十分英明的,谁要碰那玩意——

大人的,看看琦善下场,至此都未开复,还在张家口军台劳改拾粪呢!

小人的,看看鲍鹏结果,老死边塞有方呀。

得此和约,不亦正果吗?

又能怪谁呢?

英军的三大翻译:马老翰、郭仕立、罗伯聃都是语言神学双料博士,战时各跟一司令,谈判时竟全部到场同声传译,轮番上阵。

有时,喝酒作乐、人多口杂、妙语连珠,人手就显不够,马老翰就让自己的弟子出场翻译。

甚至是,撰写和约条款草案。

这马老翰的弟子,便是英军的第四位翻译,地位比许多传教士还高,谁呢?

说出来,也许您都不信:harrysthparkes巴夏礼!

此时,正年方二七——14岁!

这么小的翻译,来华仅一年零两个月,就可以排到第四了,无须说,神童一个。

有资料说,他已是璞总的汉语翻译兼机密,恐怕是忘了他的年龄。

当然,也是夸他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务,该职位上的人是麻恭少校。

巴夏礼的正式职务,只是马老翰弟子、候补翻译,不过,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

这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策动者,此时还只是翩翩少年,绝妙的配角,跑龙套的咖喱菲而已。

不过,璞总非常喜欢他,让他当自己的尾巴。

别忘了,这璞总也曾是家道中落、出道很早的14岁少年,尽管已经是衰老头一个了!

世间千般事,都扛不过臭味相投,忘年交。

巴夏礼的童年往事,本来早就该提到了,故意推到此处才说,也是他有此露脸的机会和上佳的表现——

他生于1828年,英格兰施他佛郡布洛克斯威奇bloxwich,staffordshire,engnd的工程师家庭,但不幸的是十年前父母双亡成了孤儿。

由退役海军军官的伯父抚养,得入皇家爱德华文法学校kingedward'sgraerschool就读,直至13岁毕业。

他有个表姐,叫玛丽·郭士立rywanstallgutzff,就是二号翻译郭仕立的太太。

就他表姐夫跟璞总的关系,给头号翻译马儒翰当个弟子还不成?

说巴夏礼是璞总的翻译兼机密,难道老头还不答应?

我看倒是正职麻恭少校还得让他三分,这小家伙继任,肯定会青出于蓝胜于蓝,无疑。

何况,璞总在上溯长江途中,还给郭仕立两口子带新生儿呢!

所以,英军四大翻译中,三个就是一家子,最小的只14岁。

相比堂堂钦差大臣耆英使团、牛鉴整个总督府,竟无一个翻译通事,强得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完全不可同日耳语。

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耆英大人莫说与琦善大人比,就是相隔数省的奕山、奕经两兄弟都知道——赶紧调济一两个广东十三行的行商通事,过浙江去帮忙!

哪怕看不懂洋文都行,必须要有个代表自己说上一两句洋话的自己人。

没想到广东去的翻译,连正在打仗的郭富镇江指挥部都敢闯!

耆英使团肩负重任,却无自己的翻译,全凭英国人——敌人自己说、自己写。

怎么样都成呀,只要你们退出南京去,都可以答应。

耆英大人如此盲人模样,凭的只是开复老臣伊里布的过往经验。

过去是大小艾两兄弟,多少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嘴上比较好说话,没有翻译也还行,碰到璞总就完全不行了。

伊里布手下,除家臣张喜外,就刘韵珂巡抚给指配的陈志刚和阿亮两大金刚不坏之身会几句英语而已。

水平实在不济,连对方的毛孩子翻译都不可比,看看巴夏礼毕业的那所校名就知道了——

皇家爱德华文法学校kingedward'sgraerschool,可见这小家伙写作法律条文,都是把好手!

文法graer,正是汉语文缺乏的东西,真要是和约汉文本由耆英的文秘塔芬布和张喜来写,起草各条款,即便在意思完全明了的情况下,恐怕词语文法都过不了巴夏礼这一关。

何况他师父、他姐夫、他正职!

这问题放到条约中再讲,免得您以为在下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马儒翰负责主持起草《南京条约》,成员有麻恭、郭仕立、罗伯聃、巴夏礼。

马老翰其实是小艾留下来的翻译兼机密,一年半以前的《穿鼻草约》应该出自他亲笔。

这次自然是老马识途,可以不用自己干了,谁来干?

师父的活弟子干,难道您还不清楚这道道?

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

大名鼎鼎的《中英南京条约》,草案其实出自一个14岁的英国少年之手。

当然,定稿肯定是他师父、他姐夫、他正职的事,无疑。

现在,咱们有无数的专家学者,对《南京条约》双语文本展开各方面的分析,指出一大堆的不道德、不对等、不直接、无细则、无法理、无信用等等,从内容到形式,甚至语言翻译上的故意歪曲和隐瞒真相。

可见,该条约是极不厚道、违背现代条约精神的一大陷阱和圈套,结果真把天朝给连哄带骗的装了进去。

我倒不相信这些欺压条款、阴暗企图连同翻译也出自这个14岁少年之手。

因为这双语文本,并不存在翻译问题,只存在双语水平高低问题,都是同一人的作品。

尤其是汉语文本,越看越像是他师父或他姐夫的德行。

但是,巴夏礼对条约的出发点和目标,无疑也是清楚的,甚至哪些是他写的,哪些是他姐夫加的、他师父改的,都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当又一个14岁过去,天朝新大爷不想再修约的时候,这小家伙已长大成人而且作为驻中国领事就坚决不干了——

原来,为天朝带来又一场鸦片战争的原因,也包含在这条约之中。

以前,总以为中英南京条约的汉语文本,是大人们在战败后、洋人用枪比着脑袋的情况下不得已写的,怕死才卖的国。

其实,卖国应该得钱才对,怎么卖国还倒贴了2100万元呢?

大人们、小人们,根本就没有写过这些中国文字,不论中英文都是英国人写的。

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国人亲笔写就的这些东西,就算洋人放过您,大爷也不会饶过您的!

您要是明白条约中那些英文的意思,本身就触犯了《大清律例》,也是找死有方的。

所以,这种既无国人翻译外文,也无国人敢写母语的场合,也是历史的必然。

而且,这只是开了个张,在接下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一再重演。

除了一次次复制、拷贝、抄袭该条约及其附件外,还有什么妙招秘诀可以施展?

能说他们连汉语也不会说、汉字都不会写么?

真特么的,天诛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