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和约的签订,是两江的事情,跟闽浙没有关系,作注挽救的谈判也还在进行中。
但是,军事责任人的清理已进入秋后。
不能说,大爷让旗人主事,却拿汉人出气,只惩罚牛大人!
他自己的亲侄儿、扬威将军奕经大人也被连带锁拿,押赴北京会审。
浙江帮不禁个个弹冠相庆——
“么的,早该如此了!”
奕经大人的事,前面说了n多,与和约签订没关系,与战场转移有关系。
作为浙江战场的负责人,不热衷支援两江,哪怕距离不远!
原因相信大家已经自有答案了——
这奕将军被英军撵来赶去的,早就怕了,哪还敢真追着远去的英军求虐!
所以,派出齐慎部以后,他个人就没动,窝在杭州继续天堂节目,直到大爷迁怒下来。
本来,奕经将军在浙东战场就已狼狈不堪了,与浙江帮斗都不占上风,却因英军突然放弃宁波镇海而突告大吉——
吉人自有天相的。
当时,刘韵珂因为他虚构三收舟山定海已闹到大爷处,情势被动,但英军突然放弃两城,让大爷觉得亲侄儿还是有一套的——
他不出击定海,璞总会回头吗?
所以,当时就拿了刘巡抚的眼线——代理定海总兵周某人,剁了!
刘巡抚也开始装病,向江苏巡抚梁章钜大人学习,可惜效果没那么理想,大爷不许。
同时,也把信他而起的耆英钦差使团第一次解散。
奕经大人对内对外的斗争,大获全胜,尽管舟山还在敌人手中,但是大爷对英军的认识已经提高了——不把这当回事!
就是小艾再度前来,都是可以公开谈的了!
只可惜,南京合约份子丢大了!
这次,奕经大人也没有上次那么好运了,大爷认为——
两江屈辱签约的根本原因,就是亲侄儿浙东反击战未能取胜,反而撩起了英军的气焰才内犯。
这就跟浙江帮、耆英羁縻没关系了,就是奕经本人的事没做好带来的恶果!
不过,奕经大人对于和约成真来说,是连带的责任,不是直接的!
假如牛大人两江重镇吴淞自己扛住了,挫败了英军,或者就是沿江纠缠英军,使它不能在一个月之内就抵达南京,那奕经将军在浙江自己的防区内也会是——
啥事儿都没有的!
奕经倒楣就是受两江牛大人自己渎职的连累。
奕经将军到北京后,羁押在宗人府——专门关押皇族案犯的地方,自己先交代问题,大爷不说行就过不了关。
如果说,牛大人的《牛鉴供词》是本生动的军事教科书,将船坚炮厉的英军在马背上纵横驰骋、上山下岭的英姿,描绘得栩栩如生。
那么,奕经大人的《奕经供词》,更是对英军的战略战术入木三分。
他如实的解答了,大爷心中长期以来的疑问——
1、英军为什么会退出浙东?
照说,英军在浙东屡战屡胜,完亵我军,完全不必自动撤出,但是在我全力反攻之下他们感到同我过招,无法得到他们的和平条件,解决不了他们的实质问题,其实再胜多几场也毫无意义。
是故,英军狗急跳墙撤走,重新寻找攻击目标,为的是要打痛咱们。
英夷发现咱们的痛点不在浙东,也不在福建广东,而是在有咱们旗人住的中心地带。
天津、帝都自不必说,但碍于穆军机已有准备,势必照样陷入苦战无聊境地,所以才突发奇想进的长江。
2、他们是怎样发现长江也是咱们痛点的?
这不得不说乍浦之战中,咱们旗人的英勇无畏让他们眼前一亮,所以此后就专找咱们旗人集中的地方攻击。
这样,咱们就会痛,就会找他们谈判,达到他们的目的,兑现他们的条件。
本来,乍浦会战,只是他们对我郑鼎臣部三袭定海的报复,未料咱们旗人会全力死战。
洋人都是贼精贼精的,无意中发现了咱们会死拼的八旗兵,其实就是咱们的痛点所在。
所以,此后就专打我八旗城,没有八旗的地方他们反而放着不打!
皇阿玛,洋夷作战都不离地图、望远镜,您看镇江、南京都在长江上,都是咱们的八旗重镇。
所以,他们进来以后就可以挨个打了!
本来钻到咱镇江,就以为咱要跟他们和了,结果京口八旗比乍浦八旗还要拼命,咱们越坚强他们就越觉得来对了!
与其说奴才不武,撩起了他们的凶焰,不如说京口八旗的英勇善战,应证了他们的战略判断——
镇江就是咱们的痛点,要不然不会跟他们肉搏,但是占了以后咱也没及时跟他们谈和,所以他们只好继续向前打!
而且,一定要拿下江宁南京后再谈,奴才实在不知道牛总督是咋做的,竟然不战而屈人之兵,让他们放弃打南京就握手言和了!
3、旗人已成英夷之的,绝不可自废武功!
奕经大人在宗人府总结自己的浙东反攻,说:之所以不能即刻取胜,一再迁延胜局,就是手下八旗兵太少了!
前路两城,竟然没有一支八旗部队,尽管金川兵、贵州兵、陕甘兵都很勇猛,毕竟不及我八旗子弟肉搏用命!
后路乍浦,仅一支八旗即让英夷不敢小觑咱们,而是用尽全力对付咱们。
镇江八旗死战之后,江宁八旗已成他们的攻击目标,而江宁八旗在南京承平日久、自废武功,自然就不能拼死一搏,取胜于他们了!
所以,以后我大清应即全面恢复八旗子弟的国语骑射训练,才能不辱使命,挣得战场的主动权。
4、我军主力还不能离开浙东
因为英军到处窜犯,浙东沿海我军主力还不能全都去苏南防堵,以免英军调虎离山回头再犯,毕竟舟山定海和镇海招宝山都还在他们手中,不可不防。
所以,本职只是抽了前路参赞齐慎所部增援两江牛鉴。
奕经大人的这部分交代,似乎超出了自己的责任范围,在纵论战争的战略战术,颇具慧眼。
部分的说法,甚至来自英俘的口供材料,其目的不是想当战略家,而是为自己增援不力,开脱责任——
意思是:牛大人在前面上游都不打,害得他在下游尾巴上也打不成!
初看起来还是十分在理的,敌人都过去了,在尾巴上怎么打?
但仔细推究,奕大人的这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去的时候的确是这样,但回来的时候总是可以打上的。
不过,这就破坏了耆英大人的和谈成果,还不知道璞总会怎么报复呢?
加上奕经大人谴责牛大人怕死惧敌,对耆大人也表示了失望悔恨,所以大爷竟至认同了亲侄儿的说法。
甚至觉得,要是换上他奕经亲侄在前面上游,总不会像牛大人那样放着溯江的敌人不打。
其实,放他在前面上游,还是一个样,比牛大人好不了哪去,说不定他自己就用钦差身份与璞总谈和了,连耆英都不用请来南京。
耆英钦差使团也就在第二次真正解散掉了!
这些事儿,他在浙江都干过,只不过碍于反攻任务和璞总的阴差阳错而已,没有成功过任何一件。
白白浪费了,他哥奕山将军从广州推荐过来的那拨文武人才。
奕经虽然不是和谈大臣,却有自己的英语官方翻译,就是奕山将军推荐过去的广东十三行帮办商人阿亮,在广州他都随知府余保纯行动。
相反,和谈的耆英大人反而没有自己的英语翻译。
其实,要战要和,奕经的条件都比耆英要好很多,但是奕经大人牢记自己的使命就是反攻,还绑了宁波英军50名人质。
如果英军不转移到两江的话,浙江的战和结局会比南京好许多,与广州有一比。
尽管奕经大人的反省交代漏洞百出,但是大爷并没有计较,觉得他说得在理,还有些小感动,说千道万,只是战场没有真打赢英军而已。
回味自己当初启用亲侄儿,大爷不禁感慨万千,悲从中来,突然发现奕经其实是全能型人才,最适合的还是在前面上游打仗,是自己没把他用到牛大人位置上……
于是,大爷当即提毫批示:无罪释放,立即!
奕经大人开始还不敢相信,待出了宗人府,直接乘轿子回家才相信是真的。
又在家里过年了!
从1841年9月离京到1843年2月,奕经大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半的老窝。
所以,有个亲叔做皇阿玛还是最好的,供词写得好还在其次。
综观各位大人的奏报、供述,奕经大人的综合效果还是超越了他亲哥奕山大人。
靖逆将军只是奏报水平最高,供述就不咋的,而扬威将军奏报不咋的,供述却站高望远写得最好,大爷看了后竟然觉得责任在自己身上——
“都怪本阿玛不识用人所致,没有及时调整,实在惭愧,惭愧。”
冕大爷发自内心的自责,为奕经大人结了案,没事了!
所以呀,还是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用高尚的作品引导人、激励人,万一感动了你大爷,就苦尽甘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