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以北胜保防线,兵力尚不足3万人,胜保、善禄、张亮基等统兵大员都车轱辘向大爷请兵。
张亮基已经求得直隶山东兵回头了,此时甚至要求:“将调赴扬州之兖、曹营官兵一千名仍调回营,以本省之兵为本省防剿之用。”
理由是,“非有官兵四五万,不能合围。”
大爷通通的满足,京畿内线僧格林沁兵被胜保拱去了近万,还都是蒙满骑兵部队。
当然,这也与北伐军主动南撤和分兵有关系,不全是增援临清城,详情后面再说。
4月16日夜二更,也就是第二天凌晨,曾立昌传令:“点火。”
终于一声轰天巨响,惊天再爆,崩塌临清西南城上十多丈,“张焰灼天”,城墙露出了巨大的破绽。
数千天军踊跃登城,一片:冲啊——杀呀——
这时,本来就与城外女长毛有喊话联系的川勇,共计400名,亦奋起响应,倒戈内应,反杀守门官兵。
天军蜂拥入城,进入巷战,游击参将武殿奎战死,所部被歼。
张积功终为麻痹大意,南门一丢,再次赴井,起生回死。
这次是无人能救了!
城内老百姓,全部被阻在四大城门内,俱不得出,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复被天军赶到,屠戮殆尽,血流成河,尸横遍地。
曾立昌连续奋战二十七天,近一个月,终于占领了临清州城。
4月17日,天历三月初八,清历三月十六,临清陷落,文武官员10余人丧命。
清军的痼疾,再次显露无余,城内拼死亡命,城外各营依然不动,坐视不救,任城陷落。
临清州的陷落,轰动了省城和帝都,不难想象,几个有话事权的责任人又是一番笔墨计较,以邻为壑。
咸大爷盛怒之下,将胜保、崇恩、善禄等人一律褫职,命剿贼自效。
只有张亮基巡抚幸免,因为刚被赦免,再追究的话就只有立斩阵前了!
临清大战二十七天,终于胜利,依然失去的是时间——
胜保、善禄、张亮基、崇恩,终于纠合在一起,在临清以北建立了一道防线。
各人名下兵力相加,已经过万,加上北伐军从阜城南撤连镇,清军亦南移增援,胜保总兵力为三万左右。
是北伐援军的一半。
此时,北伐援军距北伐军仅250里,清军天军都分布在南北一条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是——
曾立昌,六万人,号称八万;
胜保,三万多人;
林凤祥,三万左右;
僧格林沁,十万左右。
各自兵力为十万人,总规模为二十多万人,其中清军略占优势,而且互为夹心饼——
如清军夹击,林凤祥北伐军堪忧。
如天军夹击,胜保鲁北防军堪忧。
古今中外战场,凡出现这种状况,首先紧张的就是,内线夹心层的粮食供给,决定着战役最后的结局。
谁先断粮,谁就遭殃。
这就是,要将双方兵力加总的意义,科学的算法还有当地百姓人数。
大家是不是敌人,都没多大关系,都在消耗最宝贵的粮食。
20万人,每日每人1斤,每天就是20万斤,还不算百姓吃的。
所以,从理论上看,谁抓住了粮食谁就会主动,争取到最后的胜利。
外线两部——
曾立昌和僧格林沁,不成问题。
内线两部——
林凤祥和胜保,成问题。
不仅如此,内线还都变换了作战对象,面临的是对方优势的生力军。
实际却不完全像理论上说的,内线夹心层最先出问题。
最先出问题的,竟然是外线的天军,曾立昌北伐援军。
也不是粮食问题,而是发财问题,以及如何对待发财问题。
这问题,实在超越了军事范畴,是人生的三观问题了!这也是近代为主义打仗的根源。
其实,天军已经是在为主义作战了!但是,曾立昌大军的三观不正,主义不合,在战场上就成了大问题。
三月八日,天军攻克临清时,该死的知府张积功跳水之前,就已派专人将粮库、军火库点着。
前面已说了,临清是运河30大都市之一,繁华丰厚,城内存粮、军火都相当可观,据地方资料,可供城内吃用一年以上,没问题。
也是北伐援军坚持要打开临清州城的根本原因,当然信息都是新人捻子们提供的。
所以,曾立昌大军仗是打赢了,但没捞着粮弹补充,对军队而言,是两样最致命的东西。
城内劫掠10天,都是个人发财,尤其天军新人捻子们,简直个个腰缠万贯,美妇尽占。
但是,吃得并不好,粮食都被火烧了,正闹意见呢。
曾立昌大军占领临清之久,亦超出平时两三日惯例,甚为反常。
从坚决攻占临清到占领,整个过程37天,长达一个月又一周,是非常不符合向北疾进,拯救老兄弟北伐军目标的。
什么原因,后面再补充说明了。
三月十八日天历,曾立昌勒令开拔,北进突击胜保防线。
北伐援军这才离开了临清城,北进到了夏津——临清以北胜保防线,天军前军多路突击,当然是试攻。
胜保本人都已到多日,排兵布阵,依势赋形,就等着曾立昌出城前来,以逸待劳,予以痛击。
天历三月十九日,清历三月二十七日,公元4月28日,北伐援军攻击胜保兵营。
由于胜保早已安好了套子,营外有伏有炮群,拦阻射击非常可观——
北伐援军前锋也已骑兵化,多是新加入的捻子响马,见清兵有备,以炮相迎,顿时转回。
援军前军虽多,但无一进展,很快全面溃退。
因为胜保集中了上万兵力,一举横扫天军多路试攻。
天军连攻两日,尽归失败,只好后撤,北伐援军最高指挥曾立昌方知遭遇劲敌。
曾立昌也决定集中兵力,集中捶击防线一处,突破后再分路包抄胜保大营。
但是,却无法再集中麾下各部兵力——
一是,胜保部发起了追击;
二是,后军各部尚在临清城内,见前军吃了败仗,也纷纷后撤,形同溃败。
曾立昌六万大军,由此开始不可收拾。
此后,双方连日鏖战,胜保军屡获胜仗,援军一退李官庄接仗失败,再退清水镇接仗,仍败!
天军连战失利,伤亡2000以上,清军死伤才500余人。
胜保一伙虽因临清陷落丢官,但并未撤职法办,而是戴罪立功,所以格外卖力追剿。
胜保兵力,增加了蒙古贝子德勒克色楞部2000骑兵,但总兵力仍不及曾立昌援军多,处于劣势。
之所以连战皆捷,皆因天军大部为原捻军,不愿力战,因为个个都腰缠万贯而又吃得不好。
据说,占领临清十天中,他们就搞发了,不是一般的发,而是大发!
对曾立昌决定继续北进,相当抵触,因为正好急需的粮弹没有得到补充,都被张积功临死前夕烧光了!
假如不是张积功死前捣乱,天军不光补充了财宝,也补充了粮弹,新捻子们便没了抵触借口。
据说,早在攻克临清后第三天,曾立昌等即传令起身,但许多将士说:“官兵都撤了,俺们连日辛苦,休息一天就会死么?”
曾立昌、陈仕保、许宗扬三部人马本身不过六七千,十分之一而已,没法有效控制大量的新兵蛋子,尤其是捻子们。
关于捻子,捻军与天军的不同,这第一次合作就显示出来了!
前面说过,捻子们是有根据地的,就是老家州县不远范围内,不愿长期远离故土作战。
队伍也不全是义军性质,有响马,对财富过目不忘,真要像天军这样全职作战又没有个人财产,完全执行军事任务,是十分困难的。
从两淮开始,随北伐援军一路北上,钻隙、攻城、围城,雪球越滚越大,阵势浩大,名上是天军,实则还是捻子。
他们对北伐援军的战绩和声势起到了决定作用。
从沿途苏北、鲁南非城镇不过来看,大范围发一笔横财也是明确的出发点,真到临清以北京畿一带去死磕蒙满八旗,非其所愿。
还有,捻子们都是男人,没有女人,女人都留在了家里,继续劳作,等着捻子们回家!
全是男人,对于曾立昌等天军指挥官反而不好控制,因为天军本身都有男女营,甚至牌尾营。
对于控制清一色男人的捻子军,存在很大的困难。
这次北伐增援,可以算成天军与捻子军的首次合作,既成功也失败,后来1855年捻军正式起义后,两军还有更大的合作行动,到时再啰嗦吧。
天历三月二十日,清历三月二十九日,公元4月30日,曾立昌前军,被胜保官兵阻回时,后军实际仍在临清城内。
临清已经是扫荡干净了的空城,既无火药,又无粮食,只好放弃,这样大军溃退也不再缩回城内了。
清历三月二十四日,5月3日夜,援军彻底放弃临清城,分股退出,为争取时间,迷惑清军,城上还扎了不少草人。
这一夜,天军新兵纷纷逃逸,第二天就少了两三千人。
5月5日,曾立昌大队人马退至李官庄,在村内扎营驻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