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定海战役,交战双方虽然表述不一,但不改这场恶仗的实质。
首先,英军记载的伤亡数据,如下——
左翼55团战死2人、负伤24人,正面18团战死0人、负伤8人,右翼战死0人、负伤0人,总计34人。
其次,天朝记载战死的清军将官,有——
浙江省定海直隶厅葛云飞、参将张玉衡、副将托安泰;
安徽省寿春镇王锡朋、武举朱汇源、差官吕林环、外委刘桂五、夏敏中、张魁甲;
浙江省处州镇郑国鸿、……
共计10人,有明显缺轶的是处州镇标,力有所逮的读者大人可自行补上。
再次,清军士兵的伤亡,没有记载——
各方估计均不下千人,伤亡惨重。
其中,仅坚守晓峰岭炮台军营的王锡朋寿春镇标就1200人,战后极少有重返至故乡安徽的。
真的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双方战前投入的兵力——
英军海陆军4500人、5舰、3轮、19船;
清军5600人、水勇580人、火炮121门、战船23艘;
别看数字差别不大,检讨起来,却都是血的教训——
定海防御体系,是裕谦大人亲自设计的,他创新了土牛防线,但没有创新炮台形制。
可见,他对英军炮火实无认识、更无体会,以致土牛门面防线80门火炮,既无首发之功、亦无还手之力。
被英军从两头横扫尽净,全部掀翻下海。
实战效果不如颜伯焘的石壁防线,石壁的火炮地堡尽管没有炮车,只可一发,因其形制成功防住了英军的开花弹,而被英军工程师和随军画家画了下来——
百年之下,仍可见到。
裕谦大人吸取的教训,主要来自舟山首战的不足,预先在晓峰岭上部署了重兵防卫,已经有了制高点和城防关系的战术意识,还是有进步的。
守军5600人,其中3000人、包括三总兵飞、王锡朋、郑国鸿,其实都是前任钦差大臣伊里布大人派出的——
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裕谦总督只是加派了2500人——
而其中,参加过定海首战的老兵——原定海县总兵张朝发的部下400多人,也是由裕谦大人免责请回,亲自听取了他们的切身体会和建议,也是总结、改进了一番的。
但是,这些改进还远远不够——
比起伊里布和裕谦两人,英陆军司令郭富少将反而是舟山老将!
他当然想重走舟山首战之路,但已被证明不可能,且十分忌惮新出现的晓峰岭军营,正好挡在了他的主攻方向上!
他以为是炮台,于是才有29日战前火力侦察阶段的50五十水兵特攻行动——专门前来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虽然有新修炮台却没安大炮,只是军营,可见裕谦的亡羊补牢不是没用,而是没有补好!
没有补彻底。
特攻行动过后,晓峰岭变成了没有弹药库的废军营,就不在郭富眼里了!
尽管如此,还是不可能像舟山首战那样的顺利,顺利到49团战场上意外酗酒,忘记了战斗还没有结束,自己也没冲进定海城!
后世多有雄论,什么捉猪都捉不完,可惜不是捉猪,排排凌空开花弹过来,连猪都跑光了!
说个怼气话,那时49团在城外酒厂醉倒了一地,你总可以干死他一两个吧?
想剁谁就谁呀,要军官有军官,要士兵有士兵,就是要团长脑袋也可以呀,可是你又在哪儿?
不亦在抱怨娘生的腿短么?
英雄的话好说,英雄的事可不好做!
舟山二战之所以是恶战,另一样子,就是因为裕谦总督做了相应的整改补充——
新修了土牛防线和晓峰岭炮台军营,加强了关键部位的防卫力量。
这些,无论如何,都是裕谦总结此前战斗得出的战术进步,没有进步的只是炮战,而最不进步的依然是那个古老的战争神话——
英军步兵不擅陆战!
因为可笑的误解,裕谦实际部署的两翼陆战战术却并不可笑,反而歪打正着:与英军的左右两路纵队正好暗合。
所以,陆战成了双方选定的决胜关键,也应了那句老话——大炮上不了刺刀。
定海三总兵,是战斗的实际指挥者,在炮战阶段就阵亡了的是葛云飞——
定海全局和土牛防线中段的掌控者,因为炮火实力太过悬殊,就不多说了。
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号雨田,浙江山阴县天乐乡人,今属杭州萧山,牺牲在震远炮城15上,年仅52岁。
战后,诰封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壮节。
土牛西端的玉山门,是郭富选定的主力登陆点和突破口,一举两得——
攻上土牛和侧后穿插。
守将是处州总兵郑国鸿1000人。
郑国鸿是三总兵中最年长的,64岁,1777年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大江口镇,过继给镇筸县伯父郑廷松。
少年从军,参加镇压苗民起义,历任守备、都司、参将、副将,年前升任浙江省处州镇总兵,并奉命增援定海。
郑国鸿所部处州镇标1000人——
首先要抗登陆作战,虽然有玉山炮台10和玉山门炮台10支撑,但这两座炮台依然是上无遮蔽的旧炮台。
要对抗皇后号、西索斯迪斯号2艘武装轮船和劈拉得死号等3艘战舰,尤其是皋华丽74的交叉炮火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守住玉山门,防止英军登上土牛工事,并不负责截杀穿插的英军。
郑国鸿牺牲在玉山门被突破后的土牛防线上,情形最为壮烈——
独自在马背上挥舞长刀与18团一队士兵对搏,被射下马后,因年老体弱遭刺刀扑杀。
郑国鸿总兵,字雪堂,死状令大爷肃然起敬,批示按提督规格抚恤,追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号:忠节。
葛云飞、郑国鸿两员主将牺牲后,土牛防线才被18团从西至东、49团从东至西合力横扫一空,清军失去了正面的火力依托。
按裕谦预定方案,十里土牛正面硬顶,两端以外吸附,就是要让他们上到陆地上来进行决战。
所以,土牛清军并没有抗击英军登陆和侧后穿插的任务,但都有陆上决战的任务。
顶住并机动歼灭上岸英军的重任,实际落到了寿春总兵王锡朋身上,他不仅要守住晓峰岭军营炮台,而且要主动歼灭登陆以后的敌人。
从前述王锡朋总兵的防卫作战细节看,他是三总兵中唯一成功击退英军冲锋的将领。
当然,其中包含了英军自身的错误:没有炮火准备就快速突击步兵防线。
这是战争双方唯一的一次,旅级规模纯步兵较量,因为地形有利正面打退了英军55团冲锋!
如果说厦门石壁后山、鼓浪屿上虎形藤甲兵都击退过英军团级规模步兵冲锋的话,这是第三次打退英军团级步兵冲锋!
实际是第一次打退英军一个旅冲锋,当然是在英军到了战术错误的前提下。
王总兵还从两天前的英军水兵特攻队身上,学到了规避舰炮炮火的窍门,提前挖掘了防炮洞,并半成功运用到决战当中,防住了威力是理的第一轮炮火打击。
只是因为威力是理的炮火规模,是摸得死敌号的两倍以上,才没有彻底避开炮火打击。
从这点来看,王总兵为人机敏,战场指挥是相当灵活得当的,只是囿于经验才不幸陷入绝境,而且死得英勇壮烈,战后没有找到尸体——
年仅55岁。
王锡朋,17861151841101,字樵慵,顺天府宁河人,今属天津。
武举出身,从征新疆,平江格尔叛乱,骁勇善战,钦赐锐勇巴特尔称号,亦参加镇压广东粤北瑶民起义。
战前即为安徽寿春镇总兵,开战后先调到江苏吴淞口,后增援至浙江定海,可见是绝对主力。
王总兵壮烈捐躯后,谥号:刚节。
大爷亲自朱批——
定海三镇,死事最烈,赐祭建祠,撰传立碑,每人赐银500两,许在其原籍设立专祠祭祀。
其实,英军右翼纵队3000人,也出现了战场错误——
秘密武器复仇神号,半途故障停车,耽误了两个多小时,已不可能按原计划在土牛东端大渠门登陆,不得不就近强攻东港浦上岸。
只因当面土牛工事炮火薄弱、布兵不多才得以成功。
可以说,这是唯一没有按双方计划实施的一路英军,竟然以零伤亡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加速了土牛防线的崩溃。
当然,谁也没有料到神勇无敌的复仇神号,会再次出现故障问题。
我猜是储备的煤或柴终于烧完了,这在大海中间是个可怕的错误,还是开战时候,绝对是英海军战前准备的大意疏忽。
没想竟然也歪打正着,比原计划还顺利。
第二次舟山之战,已是清军力战派最大努力的结果,依然无法坚守定海。
这些可贵的经验教训,其实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当小说读读还是可以,来不得真的。
舟山就是个坑——
1840年7月5日已经坑了一次守军,您会说什么?
一年零三个月后,1841年10月1日又坑了一次守军,您又会说什么?
历史已经证明,守军实际被坑了三次——加上9月29日水兵特攻行动,您还想说什么?
我是没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