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049章 关军门怎样殉国?

关天培关大人关军门,虎门要塞二线战死,是继陈连升一线战死之后壮烈的第二位著名将领,也是鸦片战争开始后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提督,可以说是中西军事首次正面交锋的不幸结果。

详细说来,关大人战死时早已不是提督了,他因1月7日丢失了一线两炮台被撤职,此后只是戴罪立功而已。

由于中英军事法则的差异,鸦片战争的第一次战役:舟山定海之战,双方未能全面接触——

正面炮台和水师舰船与英海军舰队对轰,只坚持了9分钟即告覆灭,总兵张朝发腿被打断,落水后逃跑,后死在大陆浙江镇海县;

岛上步兵实际未交锋,守军开始还嘲讽英国陆军不会打仗,待明白英军意图后彻夜溜走,县令姚怀祥当夜只有投水自尽;

定海县遂告陷落。

虎门战役,虽然陈连升职务只是参将、其子陈长鹏甚至只是台长,但两父子是林大人入粤时带过来的心腹武将,在九龙半岛海面、陆上一系列的绪战中均有上佳表现。

但那时对手不是英军,只是小艾那帮海匪加了两艘军舰而已。

在退守虎门要塞一线炮台后,与英军封锁出海口的三舰一轮对峙半年多,在英军大部回师香港后也能恪尽职守,并主动发炮掩护己方人员撤退。

在沙角大角两炮台战斗中,陈连升父子督率炮台、军营一线官兵拼死抵抗,死伤惨重,双双殉国,给英军留下了强烈印象和较高评价——

尽管不明白英军作战法则,但敢打敢拼,顽强不怕死,甚至精神崩溃了亦不投降!

英军在全面攻克关军门亲自督率的上下横档后,评价二线清军作战普遍没有一线清军顽强,临阵脱逃蔚然成风,即便抵抗也远没有一线激烈。

所以,7大炮台8500人战斗,死伤还没有2个信炮台的1000人多!

一线作战英军只俘获了陈连升的大白马,没有抓到1个战俘,二线作战英军一下就俘获了1300人,并随即开释!

不仅如此,二线主帅关军门的战死细节,也没有陈连升父子那样确定无疑:陈连升跃马而出战死、陈长鹏绝望跳海。

关军门是怎么战死殉国的呢?

上节写到他跃上靖远炮台后门围墙上,阻拦蜂拥出逃的部下时,刚吼了一嗓,身后墙外就响了一火枪,仆下墙来牺牲了!

也许您要追究在下凭什么这么写,我只能告诉您:这就是关大人关军门在本人眼里的战死细节,至于这一枪是后山上来的英军步兵开的,还是已逃出门外的部下打的,还真是个问题。

在和盘托出个人对关大人一生结局分析之前,还是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说的。

一致之处在于:这关军门的当场牺牲是确定无疑的;

不一致之处在于:牺牲细节各不相同。

死因,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一是自杀,即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兵败自刎;

这是关大人牺牲细节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种——

敌人从炮台正面海滩登陆,云梯爬墙,死伤惨重后成功登上炮台,关大人满腔悲愤,拔出佩刀从容转身,同时提刀上右肩,横抹脖子至下巴,鲜血流出,缓慢倒下,一代民族英雄饮恨长眠在地下……

鉴于该类作品的虚构本质和良好愿望,只能对这种表现关大人民族气节的慷慨赴死情节,安排给一万个赞!

但要是说关大人真是这样牺牲的,恐怕也太无常识了!

所以,这种情节不仅是神剧,而且是大大的大神剧。

二是敌杀,中方遗留史料多持是说;

在大学者、大文人和部分传统读书人,包括尊敬的茅海建前辈在内都颇具影响:关军门神勇,与武山侧后突上来的26团步兵搏杀,连刃数敌,为身后之敌刺杀仆地;

也有说是,同从东航道登陆靖远炮台正面上来的英军水兵搏杀,手刃一长敌后,年老体衰臂力不支,被第二名水兵上来正面刺杀仰倒。

这类史料的作者,本身大概也是大学者、大文人和传统读书人,其中也有当时广东督府内的幕僚,号称最贴近事实真相。

描写关大人在绪战中的英勇形象,也曾出现在林大人的日记中,不过无涉其具体结局。

这类说法,除了事实本身互有矛盾、破绽外,我等普通人要辩驳是非常困难的,从时代到身份都相距太远了!

他们大致相当于现代大神级以上的白金作家,就姑妄存之吧。

三是己杀,出自一本著名的中方亲历史料:梁廷枏《夷氛闻记》,英方资料:蓝诗玲julialovell女教授在《鸦片战争》theopiuar中采信;

即关大人在制止、劝阻靖远炮台溃兵时,被手持火绳枪的部下所杀。

这种写法,对国人来说比较新颖,比较震撼——

关大人被自己手下怕死的逃兵直接射杀,可怜的关大人还卖光家产给他们每人发了两块银元,真是恩将仇报!

也就是说,本小说中在关大人背后那一枪不是英军开的,而是自己人开的了。

不过这两本书写的是:当面开的枪,中弹的是胸膛,不是背后开的枪,比我这小说虚构的情节更残酷,而且还都是严肃的学术专著,似乎铁板钉钉了的。

个人之所以写背后开枪,是因为还存在着上述三种死因之外的第四种可能,作为糊巴烂扯的小说,您就姑妄凑凑热闹吧,不必太当真!

四是奸杀,被汉奸所杀,纯属个人看法;

也就是关大人背后那一枪,既不是英军所开,也不是逃兵所开,而是埋伏在后门外的汉奸所开。

这同时也是一个困扰大学者们的、若有若无、似真似假的严重问题,不忍一笔带过或装聋作哑,干脆选择遗忘就好,作为下流作者,也是要对得起读者看官的!

早在林大人时期,积极备战练兵的同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严惩汉奸——为洋人收买、打探各类情报者,捕获了上百人,并夹片报给了大爷。

这些人不是烟贩就是间谍,均被处死。

1月7日沙角之战以后,汉奸一词也出现在关大人的战报中,这也是几乎所有中方资料都提到的,不过这关大人说得巨严重——

有一支2000人规模的汉奸队伍,预先堵在了沙角山顶军营后面的下山路上,他们——

一是,为英军登陆步兵指路、带路,甚至与英军步兵一起冲杀进了山顶军营!

二是,截杀山顶退兵,山顶军营步卒、炮手为什么选择正面跳崖蹈海,就是不愿死在这拨人手中!

三是,也是最要命的,他们打退了沙角炮战阶段:头25分钟内,关大人随即派出的先后两拨增援清兵,才导致了山顶营盘和炮台守军的彻底崩溃。

对这问题,尊敬的前辈以英军不同的战略战术即军事法则:无需第三方配合攻击,表示强烈的怀疑,认为关大人是为了推脱沙角战败之责,女教授也说遍查当时英国所有资料,均未提到这2000人,以现代文明之精神与大英当时的开放胸怀,予以彻底的否定。

但是,在下认为这是真的,事关军事机密,即使不是英军的提前部署,当地饱受林大人禁烟惩处的烟犯刁民、遭琦大人解雇遣散的水勇陆勇们,也会干出此等事来!

其后的历史战争,哪次少了这些人的身影?

尽管清军主将向来有谎报军情、胡编乱报的传统,但仅赖这些人的破坏就吃了大败仗,岂不是自我打脸的行径?

其实,大家也已经看到,英军是怎样找到虎门二线漏洞的,战胜关大人也的确不必依靠什么汉奸带路相助。

英军的这些军事法则,由来已久也影响深远,直到二战以后才被部分推翻,而清军的某些做法向为老百姓所深恶痛绝,也更加速了自己的败局。

在舟山岛上,清军的作为并不比英军好到哪里,某些奇怪的现象也被英军注意到,并加以利用,是完全可能而且应该的。

真正的军事,不只是明明白白的打仗,更多的意味着:出其不意的秘密。

沙角之战即是因为清军惩罚汉奸行为引起的英军直接行动,怎么战斗中反而会少了他们这些汉奸的参与?

既然沙角之战的时候就已出现这种:汉奸队伍埋伏在炮台军营后门外的情况,何以上下横档岛之战时就没有了呢?

所以,关大人身后的那一枪完全有可能是这些人放的,毕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汉奸说起来可耻,不说更是可痛,可死——

林大人以每月6元钱广雇水陆两勇,包括神功大师在内,组建各种特战队,其实也是苦心一片,免得他们为敌所用。

至于汉奸何以有那么强的战斗力,能击败清军增援部队,哪来的装备和训练,都是可以深究的问题,与清军平时的训练、表现也不无关系。

总之,民族英雄关天培大人死得那么壮烈,也死得太冤,散尽个人身家却落了个不明不白的人生结局,苦逼,悲鸣!

关大人的随从、家臣孙长庆,大战中去广州奉还官印,第二天重返靖远炮台战场认领关大人尸首——

已被炮火烧去半截,协助收尸的英军目睹惨状,给予隆重礼遇——

步兵鸣枪致哀,留守虎门的指挥舰威力是理号鸣炮送别!

孙长庆先生的眼泪就没干过,之后一直护送至关大人故里:江苏淮安下葬……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