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从英军雇佣的车马军夫一夜之间逃光来看,不能说清政府不敢再碰硬死战。
时间是,1860年9月10日夜,地点是,河西务镇。
从这天起,连老百姓都知道两军要干上了,何况双方都是职业军人,能说不知道恶战在即吗?
但不能不说,联军是在试探进京的效果,并没有拒绝接触,继续和谈下去。
至少在9月7日盛怒之后,到11日这4天内,联军只是沿白河向北京进发态势。
额尔金伯爵和葛罗男爵,冷静下来后依然幻想着,能避开决战,继续谈判拿到和约,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派人继续联络清政府,也得到了大爷的响应,派出怡亲王载恒前出通州再谈盼,已不再是桂良、恒祺两大人了。
怡亲王载恒,也已是第二次到通州公干了,他是内廷核心人物,手眼通天,肃党老大,大爷肚里的蛔虫。
与桂良不是一派,也不是同班,从1858年以来的使命和搭档来看,桂良是恭王爷派、和谈缔约班。
怡亲王载恒,是内阁肃党门面、军事作战班。
僧王爷是战区总司令,载亲王是战区总高参,二人各司其职。
谁听谁的,应该清楚吧?
这是他与僧王爷的第三次合作,也是随僧王爷1858年6月出马通州走到前台的。
是与僧王爷休戚与共的人。
从大爷派他取代桂良来看,是要来硬的,而不是要和谈。
他回答额尔金使者,要谈就来通州谈,谈判人员和卫队必须缴械才能进通州城。
这两个和谈前提条件,遭到联军高层军方人员的抵制和嘲讽,然而被额尔金伯爵和葛罗男爵接受了!
就此时的通州,还有空地可以用来谈判,也真是服了!
但并不是由他俩亲自出面谈,这俩连桂良都不待见,何况载恒,依然是巴夏礼挂帅出马,嘴炮当先。
可见双方代表都不咋的,然而9月14日入城却异常顺利,彼此见面也印象良好。
大概载恒的形象,的确要比桂良大人忠厚得多。至于巴夏礼,洋人都一个德行,趾高气昂一个求样。
但开谈后,载恒亲王才发现这巴夏礼不是个东西,异常刁钻难缠么么哒——
和约本身都是现成的,双方也都同意修改,这好办,也极顺利。
如果就此签字,双方堪称皆大欢喜,都可以举行庆祝仪式了!
要知道,巴夏礼只是嘴炮,中文再好也没有签字权的,这天谈得再顺也是不可能签字的。
关键是,巴夏礼见谈判顺利就继续往下,提到了换文,又碰到了谁也解不开的死疙瘩——面见大爷,如何行礼。
载恒当然是中式三九,老巴当然是西式屈腿,这就杠上了!
怡亲王载恒,本来是可以签字的,见老巴不肯下跪见天子,也就来气拉倒了。
已经说过,载恒并不是外交班成员,而是军事班要员,哪会外交吵架这特技,气得不轻,记上了心。
老巴是跟桂良吵架炒出来的行家,这一行英法外交人员中的权威,都服他功夫好,本领高,场合中都听他的。
这点,已被载恒观察到了,认定他就是联军总司令,不是总司令,怎么可以如此放肆。
尽管在下说,载恒是大爷肚里的蛔虫,恐怖的是,这老巴还是载恒肚里的蛔虫!
载恒好几次都想起身退场,都被老巴成功吸引住了!
这吵架,不是咱们的骂大街,而是专门的外交特技,搞得载恒没法全身而退,又奈何不得。
也就是主导权又被这老巴掌握住了!
所以9月14日当天没法结束谈判,还得继续谈。
载恒得以脱身后,已经完全不想再谈了,根本就不愿再见到恶心的巴夏礼,哪怕只是一眼。
当晚,载恒就和僧王爷合计,怎么收拾这老巴,不仅让他见大爷得下跪,就是见本大人也得下跪!
而且,让他以总司令身份下令退兵,滚回老家去!
这样咱们一了百了,好不安逸哦,额滴个神额……
没想到,这俩大清最高级别的军神,竟然在合谋抓捕这一行联军的外交人员,只为了一个大马仔。
这有个问题,假如载恒是和谈钦差大臣、便宜行事的全权代表,这样与僧王爷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为奸,岂不是辜负了大爷的重托,视自己的特殊使命为儿戏?
真要如此的话,载恒岂不是白痴一枚?大爷选派这种人取代桂良大人也是活该!
所以,在下判断,载恒虽是钦差大臣,但也不是便宜行事的全权代表,与再度降临天津卫的桂良一样,没有签字权。
僧王爷是什么人?百万军中尚可取上将首级,何况拿下巴夏礼这36个没有随身武器的空嘴炮?
联军固然想蹭进帝都耀武扬威,但毕竟俩特使是外交大家,没有像格兰特和孟斗班一样,一味指望武力解决所有的问题。
因此,个人断定,载恒依然与前两次一样是代表大爷来帮僧王爷击退联军进攻,而不是来专门谈判的。
所谓的通州谈判,不过是军事班子的临时花样,依然是忽悠额尔金和葛罗二人的。
特使两人,职责所在,尽管上当受骗,好在留了一手,没有亲自出马,否则真就遂成竖子之谋——联军说一定真得乖乖退回去了!
言定计从,这样额尔金伯爵和葛罗男爵的马前卒——老巴,及其随从38人就九死一生了!
抓捕对方谈判代表,扣留人质,作为对方退兵的手段,是自1840年一鸦战争以来,清军和清政府一直想做而又不敢采取的有意措施——
还记得林则徐大人坐镇广州时,广州知府余保纯的建议吧?
他也是林大人的马前卒,接触大小艾最多的官员,洋人对他的印象相当不错,但在林大人以及杨芳决策保卫广州时,余保纯提的就是这个建议。
武力扣押小艾,让英军退出广州,退出虎门,退出香港去!
但林大人和杨芳权衡一番后,未予采纳,否则此事就不会拖到20年后的二鸦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