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肃顺由此接触外事成为谈判班头,也许咱们对俄的友好历史,还不至于如此。
可惜,大爷根本离不开他,他更离不开大爷,以至堕落成这样,把大爷死死捉在手里不放。
就是危机已成过去,也不建言大爷回銮,还发动群臣劝阻!
这就太自私了,终于害死了大爷。
一个人的祸福,全赖别人头上,也是不妥的,大爷回不了銮,终归是大爷自己不回。
从御驾亲征到狼狈北狩,从不为遥制到老脸回銮,总觉得之间还缺点什么。
也许是,大爷常年居住的圆明园被烧了吧?
也许是,某珍藏确实被劫走,再也见不着了吧?
总之,不自在。
大爷年方三十虚岁,就已这个样子,该出手时不出手,该回銮时不回銮,精神恍惚,真是不堪回首额。
说白了,就是大爷主战过硬的一整套逻辑已经完全崩溃了,要苟和求全拽尾泥涂这套,还不会,也不愿!
想想金童留守所受的煎熬,就知道大爷直来直去没有转过弯来,回銮后还继续唱原来的高调吗?
对着圆明园的废墟?
对一班已成抚局的功臣,说乃们都是旗奸卖国贼吗?
对一大堆皇室宗亲,说朕爱乃们,只是当时太忙,没那么多车,没法带走乃们?
在承德,就没有这些尴尬和纷扰,毕竟英法鬼子没有打到承德,没有劫掠焚毁避暑山庄。
还可以,继续战前逻辑和话题。
只要大爷还在承德,肃顺就可以隔离大爷的亲情,掌控一切。
实现这个极端自私的目的,靠的是监视所有人,谁今天去了大爷那,又和谁在一起过。
八大臣是监视骨架,自成一体,都是久经考验的自己人,其他的基本都是后宫或下人,照顾大爷饮食起居的,不必多虑。
大爷两兄弟的诏奏往来,都是经过他收发的,所以无甚秘密,也没法捂改,金童终成抚局,便是威胁所在。
以前的首席军机,无一不是大密,可视奏章轻重缓急分发不发,大爷也是如此,可以留中不发。
这肃顺可是宰相,除了大爷俩兄弟函件不可办外,其他地方请示基本都越厨代庖了。
等于承德和北京两个收发室,同时在处理奏章,肃顺和金童各行其是,成了两大政务中心。
两大中心之间,只有大爷俩兄弟是亲的,其他的并无往来交叉,这也是朝廷分野、官场分流的缘由。
随着奏章流量的缩小,肃顺发现了不妙,不仅是金童在北京截流,就是大爷在承德的公务,也无法全部左右。
经常跟大爷唠叨,北京奏章还是要全部投送的事,圣旨总是有些词不达意,没有多少起色。
渐渐的,肃顺猜到了大爷的秘密,不是大爷自己在写,在批,而是另有其人!
问载垣,不是,
问亲哥,更不是。
五大臣,压根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