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大爷走了,留守班子才浮出水面,接手急务。
班头金童恭亲王奕?,受命为钦差大臣,便宜行事全权代表,留下来主和。
万一不成,再退。
大爷就给他的指示,是——
“现在抚局难成,人所共晓,派汝出名与该夷照会,不过暂缓一步。
“将来往返面商,自有恒祺、蓝蔚雯等,汝不值与该酋见面。若抚仍不成,即在军营后路督剿。
“若实在不支,即全身而退,速赴行在。”
可见江山易改套路难移,大爷已经对和局绝望到了,拼光拉倒!
金童时年27岁,与大爷虽为兄弟,但性格思路不尽相同,简而言之——大爷内向顽固,金童外向敏锐。
对于大爷一口咬死的和局难成,也许向有不同的看法,只是闷在肚里不说而已,因为两次天津和谈都是他老丈人桂良去的。
一成一不成,问题都是明摆着的,也是自始至终比较清楚的。
成了的,大爷赖掉。
不成的,根本就是战场前戏。
这次他亲自挂帅,做老丈人做过的旧事,应该说,没有不成之理。
还在他救急领衔军机处时,任用的都是自家班,具体人员至今不太清楚,但桂良大人绝对是主心骨。
以他在天津、在上海给洋人的接触谈判,都已无须出示全权代表证的了,就是天津再谈,把英法二特使卖了,也没有真打起来。
真打起来,直转而下,是因为怡亲王载垣牛逼捉了巴夏礼,还让沃克上校脱出所致。
已经说过,英法两国锁定的二鸦战争战略目标只是天津,进军北京只是意外预案。
只是由于桂良再谈没有签字权导致的战争继续下去。
就是金童这次出马,大爷也还是让他跟自己一样,前软后硬对付联军,可见大爷这次连1858年6月份的和谈诚意都没有。
赖掉的,就赖掉了,不想再捡回来,随着通州战败,大爷的顽固意志其实已经崩溃了,如果说1853年大爷只是幻灭的话。
但金童不同,可以断定,他不会全盘听取大爷的交代,有的话会听,比如组织前软后硬两手准备。
有的话,不会听,比如让恒蓝二人在前谈判,自己不直接面见洋夷,为什么?
因为大爷留给他的人,就是大爷的人,不是他自己的家班,肯定不会再用。
假如桂良天津再谈时,有他这贤婿签字权的话,也肯定成了!
当时,英法联军也已筹组了进京仪仗队,准备进京换文,而大军都迟迟未动。
可见天津再谈,除了赔款以外就是谈换文细节,内容桂良、恒祺都是知道的,容再商量,没有拒绝。
假如有全权可以签字的话,至少9月7日双方举行个签字成功仪式没问题。
商量的问题,是桂良、恒祺自己想办法说服大爷如何规避的问题,这也是,桂良天津上海两次谈判已经有所铺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