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臣相信那些企图使清朝蒙受损失的一小部分中国官员的不当行为,一定得到了贵亲王的批准,在此提醒贵亲王应及早预防即将发生的不幸。
“贵亲王应立刻释放被贵国扣押,平等权和人权均受到侵犯之英法公民;应将他们还给曾经释放过贵国囚犯的联军总司令。
“议和会议应于通州举行;和约应于通州签署;天津条约之换约仪式应于北京举行。
“……本大臣认为有必要善意地提醒阁下,由于战势的发展决定了一切,所以如果阁下不愿给本大臣一个停战的机会,那对于贵国天朝来说,战争可能比现在更加残酷。
“本大臣将在三日后等待阁下的答复。”
葛罗老男人,可能是二鸦中首次单独出马表达英法联军的共同诉求,放人放人,文进武退,七啰八嗦,够敦厚的了。
但是,金童的应对策略,果然还未出大爷的窠臼,前软后硬,代表冲折,军力武备,坚持一定要先达成和约撤军才放人。
这样,双方外交努力的方式就是反着来的了——
联军:放人——缔约——撤军。
清军:缔约——撤军——放人。
已经说过,联军并无占领帝都的战略决策,即便因为意外攻城也不会留下过冬,所以对帝都是快进快出。
9月27日,两天后,金童恭亲王收到该函回复葛罗,称——
“接到贵大臣照复,均以阅悉。惟前次办理不善,并非本亲王之事,此次贵国照会内,有亡无日矣等语,未免出言失当。
“况来文内称,既以三日为期,何以贵国之兵仍复列队前来,殊非和好之道。
“本亲王乃大皇帝之亲弟,素秉忠信,向不欺天,亦不欺人,不妨明白告知,现在和约将成,若一旦罢论,岂不可惜?
“贵国如必欲攻城,我精兵之家口均在城内,必拼命死战,非在野外打仗可比。
“况京外所调兵勇,尚属强众,攻城时不独贵国被获之人先行受害,即贵国大队后路,亦难保全。
“至贵国被获之人,虽系前次之人办理不善,将其羁禁,然自本亲王授为钦差大臣,皆得秉权办理此事,并未将所获之人加害。
“此时未便送还,将来换定和约,必定送还。
“彼时,本亲王之为人行事,亦必令贵国永远信服矣。”
观金童复函,唯首尾两段符合其终身地位,洋务派首领对洋人还是开明的,但其修辞与办法也确实文攻武卫,为不是自己干的绑架案张目了。
两军打成了这样,确实已不取决于老巴等39名人质怎么样,既然金童有这认识,为何不立即放人,争取道义公正、进而直谈呢?
所以,在下判断,人质关在城内北监,已有人遇害,已无法完整漂亮的还回去了!
文对文,武对武,实际对实际,面上都不能纠错,说明金童接手的就是个彻底的烂摊子——文强词,武讹诈,人不全。
当然,金童正向着自己的历史定位艰难迈步,第一步,其实还是老一套,只是强调了自身为人的不同——大爷亲弟,向不欺天,亦不欺人,言而有信。
所以,双方外交人员在通州的十天接触,实际是沟而不通。
至10月3日,联军指挥部也开始前移,向北京进军了。
联军这些军事行动,有个响亮的口号——还我代表团!
这点上,俩特使已经是山穷水尽,有求于军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