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筹集粮秣。
途中渭源境内,荒无人烟,粮草无着,左军在静宁等地储存了三个月粮草。
此外,河州夏粮秋粮,收割期分别在7月底、9月底,是为进军时机,以就地取粮。
1871年7月底,准备就绪,左军开拔,40多个营,三路进河州——
中路傅先宗,从狄道渡河。
左路杨世俊,从狄道南面的南关坪进峡城,狄道南90里。
右路刘明灯,由马营监经红土窑进康家崖,狄道北55里。
为防袭击,规定动作——
1中路一半兵力,先留驻东岸,一半过洮河筑垒,扎稳河西。
2左右两路,再行渡河。
3提督徐文秀,统领后路由静宁进会宁,策应右路。
4五营清军,分驻河州东南岷州、洮州今卓尼东北两城。
5土司杨元,带“番勇”分驻各隘口,均受左路杨世俊节制。
6总兵徐占彪,步队8营、马队3营,由中卫、靖远进会宁西北和安定东北,防河州回军北进兰州。
左总自己,9月中旬由平凉、静宁,抵安定大营。
马占鏊河州回军,也在加紧防御左军进攻。
白老虎等陕西回军,一年前出击就到了河州一带,与河州回军在洮河西岸修筑了些堡垒后,开向了西宁。
洮河东岸的康家崖和狄道,本是河州的两个道口,但狄道年前就丢了,康家崖成了唯一孔道,是回军防御的重点。
1871年9月18日,刘明灯、徐文秀两部,从安定出发,分两路直插康家崖。
刘徐两部战术,“每进一处,各派队分支包扫而前”,将洮河东岸的分散回军都赶往康家崖,迫其背水一战,以“聚而歼之”。
回军则为缩短战线,沿途进行阻击,杀伤敌人后即撤往河西,驻扎在三甲集一带,离洮河西岸10里。
这态势,双方半斤八两,都是要迫使对方背水一战。
刘徐两部占领康家崖后,中路傅先宗部、左路杨世俊部,即按计划在狄道用渡船搭造浮桥。
先派一半,共12个营过河,在西坪、三岔河、陈家山顶等处立营,筑垒布阵,牵制回军。
筑垒都是些土工作业,量大体重,基本完成后,后一半与右路刘明灯部开始渡河。
一部回军在黑山头、高家集等地筑垒守卫,监视过河左军,预防偷袭。
主力回军仍驻三甲集,以对阵康家崖过河清军。
康家崖沿岸,洲渚纵横,水深流急,人马难越,右路刘明灯多次抢渡都被回军击退。
至11月中,王德榜带左总亲兵马步5个营,另在康家崖东南60里的站滩,过狄道浮桥,与中路左路配合,猛攻黑山头等处回军。
徐文秀、刘明灯部,乘机在康家崖、新添铺等地搭造浮桥过河。
左军过河后,数路并进,会攻三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