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魏光焘部,与高连升协同,全歼耀州回军一股。
这些都是1868年24月间的战绩。
据回军战俘口供,董志塬已缺粮之极,全都回陕西找出路,共分了6路入陕,大举援陕。
刘典对战6路回军,战绩不俗,巩固了前期左宗棠、刘松山的战果。
5刘厚基部,从1867年12月到1869年5月,基本追着袁大魁捻军余部,卒用一年半时间、在陕北歼灭了袁部。
比西捻主力张宗禹在山东荘平覆灭,要晚八九个月。
还歼灭了张幅满——最大股汉军流民武装,稍后即招降扈正禧、董福祥2大部汉军。
清军作战蓝图,是左宗棠入陕预定的,双方中间都出了茬,其本人还带前军刘松山等部离开了陕西。
这是左宗棠入陕后、分别对战出现的曲折。
当1869年左宗棠开复、由山西渡河进军陕北,鄜、延、绥、榆等处时,陕西已基本只剩回军在来回折腾。
只有回军不想走,回陕是目标,要落地生根。
但左总前军刘松山横入陕北、刘典中军已北上陕北,回军大势就相对不妙了——
他与左宗棠,定下了“三路剿回”策,专门对战回军了。
再战回军,左宗棠又多了条原则,剿抚兼施,其中含义只有自己体会。
从左入陕到离陕的两年半时间里,陕甘军务实际上并不是他一人包揽的——
而是与,宁夏副都统穆图善2人共同署理的,参本不出所料的话,也出自于他。
左宗棠本人谨慎,帮办刘典通地理,总制高连升擅协同,都是一班技术派。
穆图善如1867年不回头陕西,也许可以勉强与左总分庭抗礼两年,至少不会那么快就丧失兵权。
左与穆二人,经历不同,见解各异,据说还经常为剿抚发生分歧,互相攻讦,一个主剿,一个主抚。
这都是说的,左总如战败,要剿也是剿不成的,这就是战场的作用、军事逻辑,与大妈支持谁,没多大关系。
实际左军也吃了不少败仗,死了不少干将,但未伤筋动骨,都不是嘴巴功夫。
所以,左总自1867年8月入陕后,作战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867818682,战西捻,同期陕甘军战回军。
2、18682186912,战回军,中有大半年离陕追西捻,共用时2年肃清了全陕。
3、18701以后,已接任陕甘总督,入甘作战,大战回军。
3才是,回军孤立作战阶段,要分别对战左刘穆三军,到1869年底战局已逆转——
十万回军无法立足陕西,只得退回甘肃,重上董志塬了。
1868年初,因左总离陕追张宗禹,陕西回军倾巢出动下了董志塬,全部增援入陕,与清军决战,抢夺陕西,时机是掌握得比较好的。
但由于火力等方面的差异,回军确实已无法再现初期的辉煌局面。
军事不是修辞学,也不是都可以解释的,具体的对战过程,请恕在下偷懒,不再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