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了,1859年2月,李昭寿、薛之元两大原捻军,一举颠覆了天国天浦省。
不是贬低捻军如何,而是那时天军确实没有成军叛变的。
但是,就在同年的10月22日,天军的这份殊荣也没了——韦志俊本部2万人,在安徽池州向湘军杨载福水师献城投降,也叛变了!
韦志俊,可是原西征军仅剩下来的大将,武汉天军领袖,不是啥捻子、天二、小喽啰什么的,影响就大了。
所以,1859年,不仅是天军纵横东西南北的大战年,也是天国未曾有过的投降年。
沧海横流,物是人非,情有可原。
首先,对战双方都在战场上大肆招降,拉人壮大自己,不拉的只有曾大帅湘军,因为吃的是自己,没么感召力。
可是,韦志俊偏偏投的是湘军,于名于利都没啥图的!
如果说,李昭寿、薛之元的叛变是胜保大人的情书投基,那么韦志俊的变节,根本就不是杨载福拉他的,而是他错拉了杨载福造成的。
先说些废话,双成大军1857~1858年战果辉煌,其中很大成分归功于捻军的合作,天国应及时论功行赏,这样才有可能杜绝胜保大人的那些下三烂动作发酵。
这方面,李秀成做的要比陈玉成好得多,李秀成推荐的捻子薛之元都成了天浦,而陈玉成却弄出来个李昭寿投了胜保,还裹挟了李秀成的薛。
就是与陈玉成共同作战的捻军大头张烙行,接受的天国封号征北大将,都是李秀成给推荐的。
所以,双成本身都彼此较劲,互相拉人,还拉到了韦志俊头上!
韦志俊本来驻守安徽池州,属于陈玉成大军范围,但要转移去江苏六合,是李秀成大军范围。
陈玉成不让韦志俊部前去,出兵和州阻拦,结果酿成和州械斗事件,天军自己弄死弄伤了好几千人,要不也不会发生韦志俊叛变的事,要叛也是在江苏六合,而不是在安徽池州。
和州械斗,不仅引发了后来的韦志俊叛变,也伤了双成二人的和气,无法再并肩作战,至少是李秀成不愿再往安徽去了,这在接下来的安庆三战上有所表现。
拉人壮大自己,不管友军敌军,是人都要,这是1857年以后天军出现的苗头,趋势,到1860年5月底李秀成东征,已蔚然成风。
韦志俊,作为天军前期大将,自1856年底退出武汉,就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盘,陷入了被动,在天军内部夹缝中生存。
虽然部队都在,规模还较大,七八万人呢!
手下四员大将:刘官芳、黄文金、赖文鸿、古隆贤,但守的已不是自己的地盘。
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话就是规划,你老本不够我零花,有啥牛叉的,已成除他之外的天国天军共识。
天军都知道,他的地盘在武汉,在湖北,除非自己打回去,否则必然与陈玉成起矛盾。
本来,陈玉成只是在庐州,他在安庆,结果战不利,是双成大军给解的围。
虽然安庆解围后李秀成过江回天京转浙江去了,陈玉成回庐州去了,
但安庆再也离不开陈玉成南来救驾,成了陈玉成的碗,谁端都得认陈老大。
天一韦志俊,怎么可能认天二陈玉成为老大,又不是自己没兵?
我们已经看到,1860年解围天京的李秀成大军,相当部分是原韦志俊的部下,只是到了杨辅清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