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619章 金坛和镇江

这就是军事的逻辑,不要空号镇江如何如何是天国的领土吧。

1860年5月中,李秀成攻丹阳的同时,分兵一支前往镇江,底线是堵住镇江清军,让他们在城内出不来,不能增援丹阳。

面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春本来在城内收容,见此也只好脚底抹油了。

假如他知道李秀成的底线,呆在镇江不动反而没事,更不会赶去前面丢命了。

清军与天军,双方在这一带交手甚频,各有一套战法,但和春显然没料到李秀成这次不同才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而留在镇江守卫的冯子材,却没事。

丹阳城首先被攻下,镇江天军便主动发起了进攻,由南向北,东中西三路。

镇江的地形,各位应比较熟悉的了,东西都有山,只不过东面山在江前,西面山在河后。

制高点是北固山炮台,天军东路到了炮台侧后山腰,算是出手不凡。

但是,尚未强攻炮台,后面江上的水师舰炮响了,东路天军赶紧撤退,脱离双面炮程为妙。

不幸,撤退途中收到城墙炮火俯瞰,将领当场阵亡。

中路天军本来在佯攻,可惜东路终未得手,不能分担攻城风险,要跟城上单打独斗就难了!

西路天军从南面来,不用先过运河再上山,结果夺得银山炮台。

天军首攻,指挥官阵亡,算是失败了,只得休整两天。

天军再攻,又到了城下,冯子材延伸上次战术,水陆两师联合夹击两翼,不仅击退了东路,还把西路也赶下了山。

天军只好撤退,否则就落入三路合击之中,冯子材本人甚至出城追击。

天军败退,全部撤走。这一战前后有两个意义,算是成功了一半,牵制了冯子材增援丹阳、金坛清军,但未能收复镇江。

从方向看,这部天军应该属于李世贤或中军杨辅清。

天军第二次攻打镇江,在攻克金坛之后的9月中,李世贤麾下黄呈忠、范汝增两部天军,鼓克金坛之勇,再次前来收镇江。

一个月前,双方就已在镇江周边争夺有利地形,冯子材广东人,野战有一套,不冲正面冲高地,占尽了优势,天军无法靠近镇江城。

这第二次收镇江,集中夺北固山炮台,动作跟第一次没什么区别,打法也无太大变化,死伤却更大。

因为后路不再安全,天军阵势往往先从后军动摇,前军也就不打了,拔腿就跑。

冯子材现年42岁,硬是追出去42里才回头,只当是跟天军演习了。

天军是银山制高点也没有占领,就自动撤退了,退回金坛、丹阳等地休整。

天军二攻镇江又无果,不是作战不力,而是没了过去的水营优势,不仅是镇江,就是任何江滨要点,对此时的天军来说,都是万分费力的。

因为清军已通吃水上,这种状况在同时的安庆三战也非常突出。

第三次进攻镇江,10月10日,李世贤亲领4万之众收镇江。

进扎辛丰、丹徒、京观山、零山一线,横排二十余里,大规模进攻镇江。

11日,继续分三路围攻镇江城,冯子材在城上报以猛烈炮火,天军仍仰攻不退,实在冲不过去,李世贤自己才下令收兵。

晚上,天军小股夜袭,大部休息,两天后采用云梯直接攻城,就是来硬的了。

冯子材山环水绕,水师巡水,城内陆师只要镇住东南一处城墙就行了,天军炮火也不占优势,云梯都到不了城墙边,就死伤枕藉了!

最后,李世贤干脆就扎在城外,看着镇江的城墙不再进攻,没过两天悄悄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