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怎么想到另立淮军,冒充湘军去江浙的?
这是曾大帅自己的事,花了不少心思——
本来,他如果简单粗暴的话,可以继续忽悠,外围的鲍超和左高参楚军去做这事,由安徽—浙江—上海这么进军,跟着李秀成大军走就是了。
但曾大帅对左高参刚许下的举荐浙江巡抚,都还没实现呢。
两人交情就这么多,不便再大嘴腆颜,这就是湘楚两军关系,战场上的兄弟,一条战壕里的战友,粮还是各吃各的,其他的不灵。
何况,湘楚两军在战场上很默契,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走不得。
调湘军自己上,也只能是曾国荃曾国葆俩兄弟抽一个去,也就是两手两腿各去一,要单手独腿搏击洪天王,是不是高估了自己?
何况曾国荃国葆一听都不干,一心要攻占天京,建立自己的不世首功。
所以,湘楚两军都不能动的情况下,只好另起炉灶,让幕僚李鸿章出马,招募自己的安徽子弟去江浙。
李鸿章并不是曾大帅的什么弟子,只是执弟子礼投了湘军而已。
李鸿章,庐州人,整40岁,原只是庐州乡勇,对战胡以晃西征军一攻庐州,及今也已10年,老行伍了。
如果李鸿章真的是曾大帅弟子,就没有淮军一说了,顶多湘二军了不起了。
现在遍地流行:师兄弟、师姐妹,其实只有门内的才知道规矩,所以曾大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让李鸿章出幕,出马,出战。
独立建军作战,自然是出山的前提条件。
李鸿章江湖十年,得个曾大师给碗饭吃,自然感恩戴德,现在要分担大师肩上的重担,欣然答应,着手组建淮军。
出马半年六个月,招得安徽子弟甚多,因为这些年下江天旱饥民太多,包括天军在内,饥民饿兵都非常多。
这淮军基本都是,这是与湘军构成最大的不同。
独立旗号的淮军,在同治元年1862春节后,只招募编练了4个营2000人。
名号依次是:树铭鼎庆。
即4名营长:1张树声、2刘铭传、3潘鼎新、4吴长庆。
这四营是最早的淮军部队,对半是收编的安徽民团,开春后陆续开赴安庆集训。
曾国藩一看,这四营人马也太单薄了,如果只是应付老娘的话,倒也可以,真要独立出战江浙天军的话,只会丢自己的份子。
于是,从湘军各部中抽兵调将加强淮军,其中整营拨归李鸿章的,多达10个,使淮军人数暴增到6500余人,野战能力全面提升。
原天军程学启部,名号开字营,作战最为凶悍,因士卒多为安徽人,被一并划拨。
这程学启过来不久,好不容易端住了饭碗,起初还不愿转隶,以为是曾二兄弟俩要借机坑他。
“不去就是不去。”程学启就一三寸钉,忌讳变来变去的。
常言解铃还须系铃人,李鸿章跟他拉老乡关系都没用,只得请程学启叛变的能人——孙云锦出马说服。
程叛变后,一直以师礼遇他,孙云锦熟读战国策,算是程的首席军师。
孙劝程说:“料自身乃是皖人,不能见容于湘人为主的湘军。
“且又是反正之人,留于湘军中必受歧视,自谓:吾辈皖人,于湘军终难自立。大丈夫当别成一队,岂可俯仰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