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5月2日,从西面夹攻上来的戈登常胜军2800余人,兵临太仓城北门,继续列阵排炮猛轰城墙,当即轰折,开了两大口子。
二次进攻太仓才真的开始了。
东西两面分别是,李鹤章程学启淮军、戈登洋枪队及苏军,合计2万余人,同时总攻太仓城南北两门。
两门外清军再次架设浮桥,过河冲锋猛攻太仓南城。
蔡元隆天军,只5000人不到,本来预付城内准备复制第一次成功经验,但两面清军同时爬城,反击任何一面都会露出背面给另一面清军。
蔡元隆只得在炮停之后,立即调出伏兵集中冲杀西门,突围出去了!
清军攻克太仓城,李鹤章果然,天军伤病员、家属、城内百姓悉遭摧残屠杀,仅人头就割了上万颗,血流遍地。
这当然是,报复蔡元隆上月的诈降行动。
夺得太仓两天后,2万清军分路南下,进攻天国兵工重镇昆山,时间是5月4日。
昆山是上海与无锡同苏州之间的中路交通大道,也是天军总指挥谭绍光亲自坐镇的中心城。
昆山南面接吴江县,就到太湖东滨了,是谓南路,地域偏狭,不利大军行动。
当然,有水师配合的话,可能就不同了。
李鸿章的这一横仗竖打法,初见成效,已经夺得常熟、太仓,再下昆山的话就可以直接威胁无锡、苏州了。
如此一看,昆山也是四战之地,可辐轴双方大军决一死战——
清军已集合2万余人,呈东西夹击态势南扑昆山,自然还有南面的吴江,亦在其中。
谭绍光天军,总兵力上仍有优势,多过对方两三万人,但都分散据守在各地城中,实际应该收拢,像在上海那样集兵野战,决战,方可退敌。
但是,自战事倒退进天国以来,天军各部守土有责,为城所累,无形中成了各自为战,彼此并不出援,相形之下,各部兵力都偏小,还要力保城垣不丢,就很僵硬被动了!
这也是,天军叛变层出不穷的战术原因,以前说清军战场上互不相救,现在风水轮流转,天军竟然成了这个样子。
谭绍光部署在昆山的直接兵力,也不过12万人,没有淮军加常胜军多,何况已经失去了北翼太仓的遮蔽,只有南翼吴江可以回旋,却是个背水阵。
谭绍光驻守昆山,是不能指望吴江什么的,相反如中路昆山失守,南路吴江也就退了。
负责守卫昆山城的天军守将,是刘肇均,要以劣势兵力对付前后上来的两路敌人,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这次,淮军也不敢再搞么招降伎俩了,直接开攻城北门。天军一万两千人,依托昆山的坚城阔壕,誓死不退,顽强抵抗两路劲敌。
淮军被阻于昆山城下,多日不得进展,只好改成围困。
具体原因就是,昆山城内有兵工厂支撑,弹药充足,火力不弱,淮军除了洋炮优势外,步卒根本近不了身。
李鸿章自己从上海亲临昆山督师决战,要一决雌雄。
他采纳了戈登上校的建议,水陆转攻昆山背后的正仪镇,先截断谭绍光天军的后路,再回头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