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直却直接摇头。
“逻辑虽通,理由不足。
尤其,对刚刚成为御史大夫的王鉷来说……这个理由不充足。”
说完之后,谢直也不向高明小义两个人卖关子,直接就说了。
“据我所知,王鉷在升任御史之前,与杨国忠一样,也是御史中丞,两个人为了争这个御史大夫的职位,明争暗斗多年,最终,王鉷在李林甫的支持下如愿以偿。
据说因为这件事儿,杨国忠和李林甫之间还闹得挺不愉快。
李林甫和杨国忠之间的龌龊,暂且不说,只是说王鉷。
他刚刚升任了御史大夫,长安城就发生了灞水码头大火一案,这个案子,天子震怒,甚至封城足足六个时辰。所有人都说,王鉷这个御史大夫干的糟心……
从王鉷自己的角度来说,上任第一天就碰着这么大的案子,确实是糟心事儿,不过也是机遇,如果能把这个案子痛痛快快地办下来,就可以显示出他这个御史大夫的能力,这叫什么?这叫名副其实!天子脸上好看,李林脸上好看,他自己脸上也好看,而且办得越漂亮,杨国忠的脸上就越难看。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鉷对这个案子,一定会穷追到底,断然不会把灞水码头大火一案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从御史台的角度来说,御史大夫这个职位虽然是御史台的老大,但是,御史台自有其特有的运行方式,每一个御史,无论级别,不管你是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御史,还是御史中丞、御史大夫,五级御史,每一个人都有独立办案权。
既然这个案子交到你高明这个监察御史的手里,身为御史台老大的御史大夫,确实有权知情,但是,无权干涉。
王鉷刚刚当了御史台的老大。上任第一天,寸功未立,就擅自干扰监察御史办案,就对御史台运行了百年的规矩开战?不可能!这件事儿如果爆出来,他这个御史大夫,绝对干不成了。
所以说,从御史台运行的自身规则来说,他这个御史大夫,都不应该直接找你这个监察御史告诉你快速结案。
至于你刚才说的,蜀中商人找到邢縡,通过邢縡找到王銲,让王鉷这个亲兄弟给王鉷递话迅速结案,这个逻辑是通的。
但是,仅仅是逻辑通顺,却落不了地。
为什么?
就是因为王鉷现在自身的情况,他是御史大夫,还不是‘御史台’的老大!”
高明闻言,不由得若有所思。
他身在御史台,自然对御史台的情况最是了解不过,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唐其他衙门的情况,他不算清楚,但是他却明明白白地知道,御史台这个“江湖”风波很是险恶啊。
别的不说,只说一点,正如自家师父刚才所言,御史台的御史,无论哪一级,都有独立办案权,这个“独立”就有点意思了,起码在办案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干涉得他们,不过,相应的,也延伸出一个义务——你得对你独立办案的结果负责,对错成败,都是需要进行考量的。
那么,既然如此,相应的御史,心目之中也就有个比较了,谁的办案能力强,谁的办案能力弱,简直一览无余。
高明号称“天宝朝最声名卓著的监察御史”,可不仅仅是说他“六年一进士、九岁上金殿、淮南大少爷、白面小三郎”的背景,最主要的,至少在御史台内部,最主要的,人家高明的办案能力,就是强!
别看高明高御史在自家师父的眼里,不是个傻子就是个莽夫,那是自家师父乃是“大唐办案第一能手”的缘故,看不上他,正常,但是如果横向比较的话,高明的办案能力,在御史台,绝对是鹤立鸡群,要不然的话,灞水码头大火一案,天子震怒之后,也不会把这样严重的案件交到他的手上——交到别人手上,别说高明,别的御史都不干!
在这种氛围的“江湖”之中,“御史大夫”和“御史台老大”,完全是两个概念。
御史大夫,不过是天子指派的一个职位而已,三品官,都是在官场里面混饭吃的,别管我内心怎么想,表面上的礼节得周全,不为别的,就冲你身着紫袍、腰悬金鱼袋,我也得敬着你一点。
御史台老大,办案能力可能不是整个御史台最好的,但是身在“御史大夫”这个管理岗位上,能够在办案过程中,或者遮风挡雨,或者指导迷津,或者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反正不管哪一种,都能为办案御史提供正向的助力,真正帮助到御史办案。
这才是一个老大真正的作为。
而作为受了恩惠的御史台御史,不但表面上的礼节会周全,还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
最直观的表现——如果,仅仅是如果,御史台的老大,如果有需要御史台御史帮忙的事情,自然应者云集,被点名者,断然不会推脱,即便,有的事情,可能在律法上是一个擦边球,御史台的御史们,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具体到王鉷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他刚刚被天子委派为“御史大夫”,还不是“御史台的老大”,正是要通过破案彰显自己能力,好成为名副其实的“御史台的老大”的时候,又怎么会如此轻易地干涉一个“天宝朝最声名卓著”监察御史的办案流程呢?
王鉷不但要求高明尽快结案,还直接把引发灞水码头大火的罪名,直接栽给了一个小小的灞水帮!
就算那天晚上的大风,乃是百年不遇,但是五万担漕粮的损失,就让一个小小的长安帮派背锅?
这个结果,真要是拿出来,恐怕御史台的一众御史都能笑掉了大牙。
经此一事,王鉷这个御史大夫,这辈子恐怕都难成“御史台的老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