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81章 登闻鼓响!

以上的这两种情况,或是给新晋御史的下马威,或是给犯错御史的惩罚,这才是值守登闻鼓御史的主要人员构成。

至于高明“被轮值”去值守登闻鼓,那就是属于第三种情况了,领导看你不顺眼!

哪个领导?

杨国忠呗,还能是谁!?

王鉷升任御史大夫之后,故作大度,将御史台中的所有庶务都交给杨国忠打理,美其名曰“知杂事”,这些庶务之中,自然也包括,派谁去值守登闻鼓——谢三郎虽然以御史中丞的职位回到了长安城中,但是又要侦办长安武库大火一案,又要带着淮南军肃清长安地面,自然没时间,也犯不上跟杨国忠去争抢什么“知杂事”之类的活计。

杨国忠就借助手中的便利,直接把高明“发配”去值守登闻鼓了。

说实话,看到谢直不经意的一撇,眼神之中全是了然,杨国忠也有点心虚了。

为啥?

他是万万没有想到啊,人家谢三郎在朝堂之上的战斗力,竟然能这么强!

借着安禄山一封奏报,上怼天子,下怼群臣,中间还没忘了大唐首相李林甫!一张嘴,跟小刀子一样,上下翻飞、一顿乱捅,逼得安庆宗哑口无言,压得满朝文武一言不发,就连天子都没话说……

到了最后,还是王鉷,不得不站出来说了一句话,人家谢三郎也一点没惯着,什么御史大夫不大夫的,直接告诉他,不懂军务,你就闭嘴!真是一点脸面都没给啊……

杨国忠天宝五载接杨贵妃的裙带关系进入朝堂,算算时间,也十多年了,自问也算见识过朝堂之上的风浪,毕竟扳倒大唐首相张九龄,天子废太子等事,就是在他眼皮子底下发生的,不敢说见多识广吧,也不是没见识的人。

但是,杨国忠还真没见过能有人能够像谢三郎一样,不但能够压服群臣,连带李林甫和天子还能一块压制的!

早知道这样的话,咱招惹他干啥!?

不过,也正是因为谢三郎如此强横,倒是把杨国忠那蜀中混子的混不吝劲儿给激发出来了。

在谢三郎的目光中,猛然挺起胸膛,故作不屑,一言不发地看着谢直。

你能把我怎么着吧!?

你谢三郎是厉害,奉调回京,还没进长安城大门呢,就砍死砍伤我杨家好几百奴仆……

可是我杨国忠也不差啊!

我就安排你徒弟去登闻鼓那里坐冷板凳了,你能奈我何!?

且不说我这个“知杂事”的御史中丞,本来就可以随意安排,就说高明,长安武库大火一案是他办的吧?别说什么过程中有功无罪,这不是还没查清楚呢吗!?长安武库,到底是被引爆了,在没有最后的结果之前,谁知道他高明在这个案件的侦破之中,是有功,还是有过?

值守登闻鼓,坐坐冷板凳,吹吹冷风,也让他清醒清醒,好好想想去……

这安排,没错!

谢直都没搭理杨国忠色厉内荏那劲儿,你让高明去值守登闻鼓,正合我意!

“殿中侍御史听令!将当值御史,以及敲鼓鸣冤之人,一起带到金殿上来!”

“属下得令!”

殿中侍御史听了,想都没想,直接领命,转身就走,只留下满朝文武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

满朝文武为啥是这个反应?

因为,程序,不对啊……

按照道理说,朝廷设立登闻鼓,就是为了给天下所有人一个说话的机会,哪怕是最后的一个机会,也是希望所在,同时,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全天下的百姓说明白一件事儿——天子心里,有你们!

实打实地说,登闻鼓设立之初,可能真的是为了百姓鸣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演变得作秀的成分,可能更大一些。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敲响登闻鼓也是有要求的。

第一个,你得是平民。

注意哈,这可不是后世,后世随便扒拉一个脑袋,都拥有各种各样的权利,其中还包括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各种人身权利……这时候是大唐,人家可不认这个。

平民身份,不是说的是老百姓,而是说的一个阶层,最起码什么部曲、奴仆之类的,都是排除在平民这个阶层之外的,另外还要强调一点,商贾,以及各种匠户、乐户,也不再平民之列!

为啥要安排御史值守登闻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