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82章 聪明人杨国忠

以后御史弹劾,不在放任自流,而是要纳入管理!

具体如何管理?

增加两道审核程序!

审核人是谁?

御史台,王鉷审核!

政事堂,李林甫审核!

这不是扯-淡吗!?

规定一出,御史台群情激奋!

有脾气暴躁的,直接就问了,王鉷,我要是弹劾你这个御史大夫,怎么办!?还得经过你的审核!?闹呢!?

杨国忠身为御史中丞“知杂事”,当然对这件事了解颇深,现在的御史台,除了他作壁上观之外,其他所有御史,都和王鉷站在了对立面,双方你来我往,相互之间争夺的焦点,就是这条规定能不能推行下去,连来带去,都折腾俩月了,还没有个最后的结果呢。

不过,以杨国忠看来,御史台的御史,输的面大……

为啥?

因为王鉷不但是御史大夫,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站着的,是李林甫!

李林甫,独掌大唐相权十八年,权势自然不用多说了,在朝堂争斗上的经验,更是丰富至极,别的不说,就说他当初针对御史台的一次行动。

开元二十四年天子废天子,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为太子求情,惹得天子大怒,李林甫就借着这个机会,拿下周子谅之外,还在御史台中大肆牵连,除此之外,还因为周子谅乃是当时大唐首相张九龄举荐的人才,由此攀诬张九龄,直接把张九龄轰出了朝堂,要不是当时谢三郎命令二哥谢正携带万万贯入朝,恐怕张九龄会有性命之忧……

由此可以看出来,李林甫不但对御史台的御史没有什么好感,还习惯用盘外招搞朝争。

有了王鉷这个名义上的御史台老大,又有李林甫这个独掌相权十八年的大唐首相支持,关白也好,进状也好,终归是要在御史台推行的……

以杨国忠看来,即便那些御史折腾,不过也是甩甩脾气而已,到了最后,还得是认命。

但是,今天大朝会之后,情况就有可能不一样了……

因为谢三郎!

人家谢三郎回京之后第一次亮相,就借着安禄山的一封请示,上怼天子,下怼群臣,中间还没忘了怼一怼大唐首相李林甫!

敢怼,是勇气。

怼完了,见效果,才是能耐!

群臣不说,天子和李林甫,硬生生地被怼得无言以对,这谁能做得到!?

唯有谢三郎!

其他人暂且不说,就说那些御史台的御史,难道还看不到希望不成!?如果有这么一位御史中丞顶在前面,关白也好,进状也罢,哪一个能推行!?

这个时候,让他们出面弹劾谢三郎越权?

别闹了!

真弹劾了,不成了里外不分了吗?

把这件事情放在杨国忠身上,他都不能出头!

没看见当值的殿中侍御史,听了谢三郎的命令,想都没想就转身出了金殿,他难道仅仅是一时疏忽?不尽然吧?恐怕人家自己就想这样,因为立场,他甚至希望谢三郎的“越权”越多越好,要是能够盖住李林甫在朝堂之上说一不二,那才痛快呢!

杨国忠想明白这一切之后,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幸亏刚才没脑袋一热站出去,这要是弹劾了谢三郎,还就真不好办了。

为啥?

因为得不偿失!

弹劾谢三郎,固然能够得到一些天子的好感,但是那又有什么用?他杨国忠,一个被“枕头风”吹出来的御史中丞,还能缺了天子的好感?

真要是弹劾了谢直,从天子那个角度,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但是从御史台的这些御史来说,可就把人都得罪透了!

想到这里,杨国忠不由得长出一口气,算了,虽然他和谢直之间是深仇大恨,但是也犯不上在这一件事两件事上跟他较劲,容后再说,总有机会……

杨国忠既然决定不亲自下场之后,和“弹劾”这件事就没有了利益关系,彻底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朝堂,倒是又让他看出来点新的东西来。

谢三郎“越权”。

天子懒得计较。

御史台一言不发。

他杨国忠因为种种算计,因为身上御史中丞的职位,选择了和御史台站在一起,也没有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