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他们到了今天终于有实现这个愿望的一日?
别的不说,一个秀才名下能免六十亩良田的税收,这就是救了一家几十口人的命。现如今,百姓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若是家里有田的农户,在太平年间赋税征走一半粮食,自家流一半,每年到了冬日里,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勉强度日,一年年一月月也就这么熬了下去。
这些农户到了饥荒年间,朝廷加重税收,天灾人祸之下,日子过不下去,也就成了流民。
何况还有很多没有自家土地的佃户,种的地都是租用了地主老爷家的,一年收四层租子的老爷都是良善人,逢年过节还要提着礼物去感谢地主老爷们仁善,给了自家一个活命的机会。
总之就是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但若家里出了一个读书人,不说能改变自家的阶层地位,单单就是免六十亩的地说这一项就能省出许多粮食救活一家老小的命。
朴素的老百姓心里也有一本清清楚楚的帐。
当然再做之人几乎和万水村村长他们想法无声差别。这时候能第一时间想方设法将自家孩子送来书院的都不是那些没有脑子的。
本来正常的开学典礼之后,学生家长和衙门官员都可以离开了,但由于这是第一届学生入学仪式,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就让这些家长和官员们旁观了书院的一切。
于是众人就看见有身着青衫的文先生,也有身着短打,身材魁梧,胳膊有力的武先生,在院长一声令下,快速将学生分成了大大小小不等的几个队列。
有些人对学生喊话,快速按照名单将入学学生分为大中小几个班级。
每日几时起床,几时晨读,几时出早操,几时正式开始上课,哪一节课在哪个教室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因着规定太多,一些刚入学年纪还小的孩子们记不住,又怕旁边的先生为难自己,又怕回家爹娘揍自己屁股,愁的一张小脸皱成了包子。
锦绣不为所动,先生们对此经验十足的样子,朝学生们喊话。
“记不住又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回头不出三天保管你们将书院的规矩记得明明白白,这辈子想忘都忘不掉。
先生这里先给你们说一下,让你们心里有个准备,别进入书院了,还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白白浪费这大好机会!
前面说了书院的大小规矩,这里说一下,书院对做什么事会有奖励,做什么事会有惩罚,奖励是什么?惩罚是什么?希望你们自己心里都有数。
书院绝对不包容,不纵容,任何一个毁坏书院规矩,给书院名声带来损害的学生,这一点希望你们记得清清楚楚,最好现在立刻马上就给我刻在脑子里!”
有些学生越听双眼越发明亮,而有些学生听了开始打退堂鼓,眼神不停转动,希望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爹娘,让他们带自己回家。
说实话,这一群人中,除了万水村村民的孩子那般从出生到如今从未识过一个字的,剩下的大多数都是府城内或者各县城内有家底的大户人家孩子。
这些孩子不可能不通文墨,进入书院都是有一定功底的,或者家里早就有了启蒙老师,但出于种种原因被家里送到书院。
这样的孩子有一点不好,就是从小被家里娇宠着长大,吃不得一点苦,受不得一点罪。
和那些从小就下地上树下河摸鱼的孩子不一样。
乡下来的那些孩子从小吃惯了苦头,书院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反倒是另外一种享受。
有些孩子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好几年没有正儿八经吃一顿肉,方才光是听先生说,书院三餐管饱,一荤两素,外加一汤,这些都是给他们免费提供的,只要他们通过两年后的书院考核,第三年还可以继续白吃白喝,眼睛就唰的一下亮了。
不就是考核吗?考!为了这些吃食也不能放弃!
有些心思活络的孩子,甚至已经想着自己可以少吃一些,省下来的带回家给家里的父母姐妹尝尝。
虽然还没正式品尝过书院食堂伙食,但光听先生说就忍不住开始咽口水了。一定非常美味。
至于什么实行军队化管理,每日早起晚睡,锻炼身体的同时努力学习知识,在这些孩子心里那都跟玩儿似的。
农家孩子天不亮,跟着父母下地种田,晚上摸黑回家,吃的苦,受的罪多了去了,现在书院的这些规矩,在他们幼小的心里,跟种地一比都是小儿科。
而那些被家里宠着长大的孩子们,越听越可怕,年龄小的眼里已经开始含着两泡泪,怯怯的看着周围的先生,感觉自己像是上了当,被父母卖给了书院一样。
可不管孩子们怎么想?家长们是万分放心的,只要听着严格的教学措施,还有方方面面非常周到的管理,就让他们感觉安心,能清晰的感觉到,这是一个读书明理上进的好地方。
万水村村长对身边的几个汉子道:“这一定是天底下最好的书院,其他书院都没有这里好。”
说的就跟他见过许多书院一样。
偏这话还得到了周围很多汉子们的认可。
有人小声跟村长唠叨:“要不是我年龄太大,我都想在书院呆几年,他娘的这待遇也太好了,这哪里是教学生?这简直是在养着一帮不干活儿,光吃饭的祖宗!”
有人小声嘀咕:“我现在就已经想好了,我家娃将来不指望他当官,光宗耀祖,要是他给老子争气,哪怕将来能回到书院,给先生们打打下手,我的心里就心满意足了。”
周围有人打趣他:“长的不美,想的倒是挺美。你看看那些文先生,武先生,一看就贵气不凡,头发丝都写着读书人的骄傲,虽然对咱们说话客客气气的,但我就是在他们面前大气,不敢喘。
人家那样的人能看上咱们这家娃儿,将来留在先生面前跑腿腿,那都是三生修来的福气。”
这些人想的简单,府城那些大户人家的老爷们想法就复杂多了。
早就听说知州大人这次请来的院长不是凡人。跟京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官场上门路很广,且和各地的读书人关系密切,自从开春以来,明安府来了很多读书人都是冲那位院长来的。
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老爷子以往住在知州府府衙内,旁人无从得见。今儿打眼一瞧,光是这一身气度就能让人为之折腰。
再看看那些跟随而来的读书人。
有见识之人已经发现了,其中好几人在读书人之间德高望重,很有名声,但那些人在院长面前一个个恭敬地像是刚入学的小学生一样。
还有眼尖的发现,不仅那些读书人对院长恭恭敬敬。就是府衙里的官老爷们也对院长打从心底里的敬重。
这敬重可不是看在院长是知州大人的先生面上这么简单,这里面肯定有更深层次,他们不知道的原因。
这就不能不让人多思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