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4章 总算找到曙光

虽说逛了一圈下来并没有杨毅想象中的漏可以捡,但是他还是古窑此行是特别值得的。

他以前自然在大学课本上也了解过各个朝代瓷窑,也看了各种瓷窑的图片。

但是只有当你本人真正的来到了这里,才会真正的体会到华夏陶瓷艺术的精妙和璀璨。

看完了几个古窑景点以后,杨毅和王侯两人最后来到了古窑民俗展览区的手工制瓷作坊。

制瓷作坊,俗称“坯房”,是制作瓷器坯胎兼瓷器坯胎釉下彩绘的工场房屋。

根据瓷器坯胎品类的不同,又将屋子分别称作“圆器作坊”和“琢器作坊”。作坊的房子都是华夏老式的木屋青瓦,由三栋或四栋房屋绕内院组合而成。

全封闭,平面型犹如北方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这样的布局,使作坊建筑内部可以获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一走进院内,杨毅和王侯两人一眼就看见的是陈列在院子里面大大小小的瓷器胚胎以及各类半成品或者成品。

这些大小不一的瓷器都放置在活动的木架上,这种木架是专门用来晾晒瓷坯的,俗称为‘晒架塘’。

在晒架塘上的瓷器总共可分为两类:大件作和小器作。

两类瓷器胚胎分开晾晒,互不影响。

大件作以产品大,款式奇而出名,例如万件瓶,千件缸,大盘之类的陈列瓷器。

而小器作则是以日用瓷器为主,在明代时小器作就已经分工很明确,据史料记载制瓷工艺有“过手七十二”之称。

其中包括碗、盅、杯、碟等品种,胎质细腻,造型规整,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于世。

在见到各种精美的小器作之后杨毅和王侯两人都是惊得移不动脚,

虽说这些都是现世的匠人所制造,但是款式精美,不管是白底青花的青花瓷也好,素瓷薄如蝉翼的玲珑瓷也罢,亦或是彩色分明,明暗清晰的粉彩瓷,颜色淳一内敛的色釉瓷均是列罗在其中。

最后杨毅和我王侯两人还是忍不住内心对美的追求,跟作坊里的师傅商量一下以后分别买了一件玲珑瓷的瓷碗和一件粉彩瓷的瓷盘。

其中玲珑瓷的瓷碗是属于半成品,瓷坯只上了一般的色,这种瓷坯最原始的颜色和涂料颜色之间的碰撞让杨毅觉得特别有艺术的美感。

他打算将这件瓷碗送给唐雪儿。

但王侯觉得送这种半成品不行,看上去半洋不土的。

但是杨毅不在意,杨毅认为以唐雪儿这样在外国留学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定能够欣赏得来他所谓的那一种抽象的美感。

尽管作为当事人的唐雪儿并不会知道此事,可杨毅还是满怀激动的将两件瓷器买下打包放好。

在古窑民俗展览区溜达完以后,杨毅和王侯决定直奔浮梁古城碰碰运气。

毕竟浮梁古城位于景德镇市郊,距离景德镇市区有8公里的距离,而且会在下午6点关门。

要是现在还不先过去看看,那关了城门那就没机会了。

打定主意以后两人老样子,打个车就冲了过去。

约莫坐了十来分钟车程,杨毅和王侯两人就到达了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