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各怀鬼胎的青年男女,妄图用自己的谎言骗来一场理想化的婚姻,最终却发现,这个世界谁都不傻,自己施害的同时也成为受害者。
……
英格索尔曾经说过,“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不该妄谈“报应”,但我写下《“碰瓷”者的下场》《生也医闹,死也医闹》《要命的熊孩子》和《谁骗了谁的婚》四篇故事,只想告诉人们,这个世界真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
也曾有一起案件让我心怀惭愧却又无力挣扎。
2015年5月,一起恶性电信诈骗案件中,一个向诈骗集团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牟利的团伙被举报。但当我们进入这个团伙位于一个小区的窝点时,却发现对方只是一个安详的三口之家。
一瞬间,我们怀疑过情报出错,但随后调查中从他们家中电脑上查获的200g公民个人信息证实了举报的真实性。夫妻二人用各种方式获取了这些公民的隐私信息,再利用网络销售出去以获取报酬。
女主人说他们只想攒钱给即将参加工作的女儿买辆代步车,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直和民警商量能不能“少罚点款”。她不知道,在他们通过售卖公民个人信息获利6万元的背后,是11个家庭和单位被诈骗900余万元的滔天罪恶。
我们铐走夫妻二人的时候,他们的女儿,一名大四学生用绝望的眼神看着我们。我试图去劝慰女孩子,她却惊恐地关上了房门,并把自己反锁在屋里。
几个月后,此案告破,不久却听到了女孩子跳楼自杀的消息,我一时惊得目瞪口呆。原来,夫妻二人出事时正值女孩子报考公务员的当口,她已经通过了笔试、面试,却在政治审查中因直系亲属犯罪被取消资格,同样考取了公务员的男朋友也因此和她分道扬镳。
面对从22楼跳下的22岁生命,我曾一度惭愧,却又不知自己该惭愧什么。只好试着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用以告诉后来人——你的背后还有你的家庭。对于世界来说,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但对于你的亲人来说,你却是整个世界。
(8)
上班之后,我努力回忆从小到大看到的影视剧中的警察形象并试图模仿他们,但实际效果却不好。
第一次110出警,面对被群众当场抓获的惯偷,我像木头一样呆站着不知该说些什么,最后在同事惊异的目光中憋出一句:“大哥,偷东西不对……”
第一次处理自杀现场,我被上吊者因绳子突然断掉而坠落的脑袋当场吓哭……
第一次追捕偷电动车的蟊贼,我情急之中选错了交通工具,踩着环卫工的三轮车跑得自己“丢盔弃甲”……
第一次带犬巡逻,巡逻车前排的同事装容齐整,巡逻车后排的我撩拨警犬,然后和它打得鸡飞狗跳……
师父宋警官说:“你一定得把你做的这些事儿都记下来。”我问为什么,他说他要拿去做典型案例,去教育以后的徒弟。
但真正决心写作,其实是从一个人开始。
那个女孩是一名大学生,也是一个瘾君子。她的男友早前因吸毒被我们上了“常控”,两人投宿时触发警报,她也在之后的尿检中查出甲基安非他明(俗称冰毒)“阳性”反应。
她在我的硕士母校就读大三,深爱着她那做混混儿的帅气男友。她说自己吸毒是为了帮助男友戒毒,男友会对她不离不弃。
她哭着恳求我不要通知她的学校,她承诺自己会戒掉自己的毒瘾。
后来,我和她的父母都在全力帮她戒毒,我们想了很多方法,但不幸的是,那些努力最终都没有成功。
她曾一次次发誓,一次次宣称自己戒毒成功,她的父母也一次次向我登门致谢,我一次次深感欣慰自豪。但时隔不久,她却又一次次地复吸。
终于,她放弃了自己,在2015年一个夏日的傍晚,留下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留下了白发苍苍的父母和一个几近破碎的家庭。
她的男友依旧在吸毒,并不断更换新的女友,经常在街面上招摇过市。
一段时间,我刻意寻找那个混混儿,然后将法律赋予我的自由裁量权在治安处罚层面发挥到极致。我不奢求他能够戒毒,只希望尽可能地让他在拘留所和强制隔离戒毒所之间往返,不要再来祸害其他无辜的女孩。
但我的计划似乎并未奏效,依旧有懵懂的女孩子为他前赴后继,甚至充当他的毒资来源。
“她们傻吗?”我问同事。
“也许是没有亲身体验过‘那东西’(毒品)的危害吧。”同事说。
那是一条很难回头的路,我不能让她们去亲身体验,但可以把那些故事告诉她们,希望别人的真实故事可以震撼到她们。
(9)
不知不觉,我已经在网易·人间栏目写了接近一年的非虚构故事。
感谢网易·人间栏目的各位编辑同志,她们不但指导我提升写作技巧,同时在日常的聊天中不断激发我回忆起那些逐渐生疏的记忆,并从中寻找出好的题材。
我会继续写下去。
近段时间,几位读者朋友联系网易·人间栏目组,希望能够和我在现实中做进一步的交流,但由于工作原因,也基于保护文中人物隐私的考虑,我既不能在文章中公开我的身份,也无法在之后的公开活动中露面。
因此,只好在这里先向各位读者朋友致歉。
但请您相信,我就在您的身边,在静谧安详的小镇街头,在忙碌熙攘的城市道口,在每一个午夜时分悬挂着深蓝色灯箱的派出所值班室。
我是深蓝,200万人民警察中无比普通的一个。
2017年10月27日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