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却不太明白,他口中的“这帮人”具体是谁。
(4)
林云青从大二就开始参加公务员考试,国考、省考、事业编一次不落。
学校辅导员知道林云青在校期间用虚假信息报名考试,虽没有明确制止,但暗地里也提醒他,即便笔试过了线,也千万别去参加资格审查,一旦查出来,小心被禁考。
林云青一直小心翼翼,中途有几次“过线”,他也没敢去参加资格审查。对此,林云青既骄傲又懊恼,骄傲的是自己长期的学习没有白费,懊恼的是,由于身份虚假,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当官”的机会白白流失。
大四那年,林云青终于可以用真实身份参加考试了。为此,他提前半年开始给自己进行高强度“封闭训练”。为了节约精力,他不参加学校的实习,不去招聘会,也不准备考研,甚至毕业论文都上网找代写。
“祝‘林局长’仕途的第一步一帆风顺啊!”考试之前,身边的同学和老乡们无不揶揄他,林云青面无表情。
但遗憾的是,那年的国考、省考、选调生、事业编他考了个遍,却没有一场过线,连参加面试的资格都没有。
为此林云青沮丧了很久,但他没有放弃,也没有去找其他工作,而是选择回家复习,明年继续。
“我今年运气不好,也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再努力一年,明年肯定能行!”毕业时,他坚定地对我说。
然而,命运有时就是这样捉弄人,以前用虚假信息报名时,林云青经常过线,但现在可以用真实信息报名了,却总是“不理想”。
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他满怀信心地进入考场,却满怀失望回到家中。
林云青在小区里出了名。毕业四年,一直不工作,天天在家复习考公务员,很多邻居开始笑话林云青一家是“官迷”。
“他们家就没有当官的命,还折腾啥!”有人说。
对于这种说法,陈阿姨十分生气。“让他们走着瞧,哪天云青当了官,气死他们!”
母亲想劝陈阿姨,不要总让孩子盯着公务员考试,现在就业的路子那么多,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但一开口就被陈阿姨顶了回去。
“你老公是转业军官,你们一家吃香喝辣,没人敢欺负,哪能体会我们这种小老百姓的艰难!现在云青努把力,以后当了官就能造福子孙后代!”
母亲只好作罢。
(5)
其实我也很是奇怪,为什么林云青如此认真备考,却始终考不上,难道真是以前把考运用完了?不过后来,一位大学老乡道出了玄机。
“他考不上纯属活该,你看看他报的岗位,离家远的不去,工作苦的不去,事儿多的地方不去,不是实权部门不去,基层不去,穷地方不去,名头不好听的地方不去。他想去的岗位,全中国人都想去,次次考录比都是几千比一,他能考上才怪!”
一年寒假,我和母亲去林云青家中做客,看到他还在忙着复习考公务员,想起此前老乡的话,便劝他:“先别挑岗位,考上再说。”
云青哥也有些动摇,沉思了片刻。但没想到这话惹怒了陈阿姨,她突然满是恼怒地指责:“你说这话什么意思啊?你是不是看不起你云青哥?那种岗位是人去的吗?钱少、事多、离家远,别人都不考凭什么让你云青哥考?”
“陈姐你误会了,孩子的意思是他先考上一个工作,以后可以想办法调。云青也二十八了,不上班也不找对象,眼见着就耽误下去了。”母亲急忙圆场。
“二十八怎么了?我们云青等得起!你没见现在的小姑娘,只要对方是公务员,都上赶着要嫁,三十二的娶二十三的比比皆是,他真要是考到‘老少边穷’的地方去了,那才真是耽误了!”
(6)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和林云青同一年考上警察,不过他在本市,我却远在湖北。这已经是他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第七年。
表面上,陈阿姨对我充满了溢美之词。“你云青哥不如你。你是研究生入职,副科待遇。他是本科生入职,科员待遇。”
但背地里陈阿姨一家根本看不上我的工作。
“我们家云青考的是大城市,家门口,你看那个谁(指我),考不上大城市,才去的湖北那个又小又穷的地方,哪能和我们比,他将来娶的媳妇都是乡巴佬。”
我听了很生气,母亲劝我别和他们家一般见识,但能看得出心里也不是滋味。
陈阿姨依旧在夜市摆摊,但自从云青哥考上警察之后,她的腰板明显硬了起来。
听母亲说在陈阿姨的“宣传”下,现在大半个夜市的摊主都知道林云青考上了本市警察,还分到了附近的派出所。很多人开始在陈阿姨面前大肆夸奖林云青。
陈阿姨很享受这种感觉,一次母亲去逛夜市,听到陈阿姨冲着周围几个摊主骄傲地说:“我儿子就在咱辖区的派出所上班,就管咱们这块,以后你们有事儿跟我说就行!”
母亲和我通电话时说起陈阿姨的现状,好奇地问我:“你在那边也是这么厉害吗?啥都能罩得住?”
我不禁笑出声来。
“我就是一派出所民警,有什么罩得住罩不住的,别听陈阿姨的。”
上班之后,林云青和我的交流又多了起来。毕竟是同行,虽然不在同一省份任职,但工作内容都差不多,有时我们也会通过微信和电话分享一些彼此辖区的逸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