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言异域游人,岁久忘归,万贯缠腰空想尔;
顷念深闺绣妇,夜寒思寐,几番抱影错疑夫。
隔开银汉两边,昔日仙缘,都系一年能会聚;
哪怕金山万里,昨宵妾梦,居然半夜可回来。
记得出门时,别母而行,见你奋争先耳;
望虚旋里日,停妻未聚,劝君试想回头。
妾描月下双眉,几经花落花开,何曾上鬓?
君在天涯一角,试睇潮来潮去,尚有回头。
读了上面数联,可以参看序言中如下的一段:
至若望切倚闾,心盟花石。问高堂之啜菽,谁奉旨甘;叹少妇之
飞蓬,久辞膏沐。沾罗裙兮何极,搅镜奁兮独伤。况复襁褓犹虚,
瓦璋未卜。倘长江渺渺,空归楚子之魂;将荒冢累累,遂馁若敖之
鬼,此固读江文通之赋,亟欲回车;登王仲宣之楼,每思返棹者
矣。
若无水脚可移挪
从戴鸿慈的一副劝归联,我们还可以约略知道当时在美国的华侨人数和
归国的比例。其联云:
奚止十万众出洋,纵使富或有人,到底终天抱恨;
至多五六成返里,与其魂羁异域,无如早日回头。
最后一联,也是用广东话写的:
不停企上山头,两脚双翘,知否爹娘长盼望?
莫话归无水脚,三头几载,尽于朋友可移挪。
“水脚”即“路费”之意。若没有钱,向朋友借路费也得回乡,戴鸿慈
向华侨“劝归”亦堪称是苦口婆心了。序言的最后一段:“所望秣驹远客,
跨鹤征人,速整归鞭,勿羁旅舍。人行老矣,送别亭休向栖迟;子盍归来,
安乐窝自成完整。”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七月,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戴鸿慈
也是其中之一(其他四人为戴泽、绍英、徐世昌、端方),在北京车站被
革命党人吴樾投掷炸弹,只戴泽、绍英受微伤,戴鸿慈没事。事后,徐世
昌、绍英不敢去了,清廷改派尚其亨和李盛铎补缺,五大臣乘专舰自日本
往美国转赴欧洲。亦即戴鸿慈在写了劝归联之后二十一年,方始曾到美国
一游。五大臣于次年七月返国,由慈禧太后召见数次,他们力陈宪政的好
处,后来清廷所颁的“预备立宪上谕”,就是由于他们的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