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引论 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建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〇〇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〇〇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

《艺术创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艺术创造论》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第一版

引论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中外多数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都在研究常规。虽然它们也会频频举出一些伟大作品的例子,但也只是借用它们的名声来说明常规。

常规,对于科学、医学、法学、社会学来说都非常重要,但对艺术创造来说,这是平庸的另一种说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所记得的那些文艺理论条文,有哪几条不是对平庸的说明?你看——

“文艺是生活的反映,又是心灵的反映”;

“文艺是情感的产物”;

“艺术典型应该超越真实形象”;

“艺术典型大多具有性格特征”;

“美追求平衡,但有时也可以打破平衡”;

“美追求完整,但有时也可以打破完整”;

“动静结合才是美”;

“虚实结合才是美”;

……

这些话都没有错,但讲了等于没讲,因为一切失败的作品也都符合这些教条。

遗憾的是,这些空话和废话,是我们文艺教学的主流内容。

现代派文艺一旦被概括成理论,也产生了差不多的毛病。那些理论话语初听起来很新鲜,但通过几十年的空洞重复,也就变成了一种表层概念。结果,摹拟多而创造少,即便有创造,也已无涉伟大。

我坚信伟大是有秘密的。对艺术来说,伟大作品的成功秘密,除了人格原因外,也不排除方法上的原因。我花费七年时间仔细钻研了世界上十四个国家在美学、艺术学上的主要著作,并进而研究古今伟大作品,尤其是近一百年来的现当代伟大作品。终于发现,这些作品背后潜藏着两大隐秘结构,并由此建立了我自己的艺术创造论。

我有关伟大作品隐秘结构的理论,建立于1985年。当时我正为海内外多所大学讲授《艺术创造工程》,这个理论也就渗透其间。讲课教材出版后在文化学术界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台湾也立即出版了,而且由几家文化层级最高的出版社一版再版,尽管当时海峡两岸还没有开始文化交流。教材的题目后来改成《艺术创造论》。

对于课程之外的读者来说,教材总是显得有点沉重。因此,有必要把那两大隐秘结构用最浅显、简略的方式从书中勾勒出来,作为“核心论述”,便于大家快速了解一个大概。

我要讲述的两大隐秘结构为——

一、无结论的两难结构;

二、半透明的双层结构。

下分述之。

一无结论的两难结构

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以它们谋生,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

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凯朗基罗、达·芬奇、罗丹、凡·高、毕加索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