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晁错(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景帝即位之后,也同汉文帝一样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定决心要把国家治理好,把晁错提升为御史大夫。
汉朝当时实行的是郡县制,同时存在22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也就是所谓的同姓王。汉景帝登基之后,发现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经常不听朝廷的命令。在这些诸侯中,属吴王刘濞最骄横。
面对这一切,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也正中汉景帝的下怀。晁错开始跟汉景帝商议削吴王刘濞封地的事宜,吴王自然早有预感,于是便先造起反来。他打着“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幌子,煽动一批诸侯国一同起兵叛乱。公元前154年,七个诸侯王一起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在历史上被称为“七国之乱”。汉景帝见叛军的声势很大,便被吓到了,这时他才想起了汉文帝临终时的嘱咐,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36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这个时候,朝廷纷纷弹劾晁错,汉景帝五内如焚,杀了晁错。晁错死后,汉景帝下诏书要求七国退兵,然而吴王刚打了几个胜仗,自然不肯答应。
汉景帝悔恨万分,但也只好想办法退兵。他先不跟吴、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而是派了一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了叛军的粮道。这两路军队因为没了粮食,自然就起了内乱,这个时候,周亚夫才发动精兵出击,把吴、楚两国的兵马打得一败涂地。吴、楚两国本是叛乱的头领,其他国家见他们投降,便纷纷都垮下了。于是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汉军就平定了七国的叛乱。汉景帝平定了叛乱之后,仍然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然而他们的权利却被削弱了,从今以后,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不可干预地方的行政。这时,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