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的由来
南朝梁武帝时期(公元502年—公元549年),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文中本来1000个字不得有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因此,此篇《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个字。继周兴嗣版千字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续千字文》《叙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的千字文。
《千字文》是四言长诗,全文共计250句,每四个字一句。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修身养性、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
梁武帝萧衍之所以做这样的事,是因为遗憾自己戎马一生,识字不多,所以他希望子孙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千字文》成为当时社会的启蒙读物。
传说周兴嗣在接受任务后冥思苦想,过了一整夜就将这一千字串联成了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立刻命人去刻印,刊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