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发展水平
南朝时期,南方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地区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扬州也一跃成为经济最发达的中心。除此之外,都城建康及其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也很快。
自从东晋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塘之后,灌溉了八百多顷良田。刘宋时期,在湖熟(南京市江宁区)起废田四千多顷,刘宋王朝还向京口(镇江)和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移民。到了南齐,在句容修赤山塘,使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吴兴塘的修筑更是溉田二千余顷,后会稽一带也开垦湖田,当时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吴郡、吴兴郡、会稽郡)。
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与浙江相邻的闽中、鄱阳湖周围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此外,土地肥沃、流民集中的淮南地区的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是后来,由于宋魏战争,淮南地区的农业遭到破坏。经过齐、梁二代的经营,江淮一些地区的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益州则号称“沃野天府”,物产丰富。此外,广州也是富庶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