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儒家文化的先驱

儒家文化的先驱

箕子名胥余,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父。他官至太师,受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地区)。箕子才华横溢、性情耿直,早朝内任太师,辅佐朝政。箕子佐政期间因为直言而见罪于帝辛入狱,周朝灭商之后,周武王将箕子释放,并虚心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但箕子不愿做周的顺民,便带着遗老故旧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王朝。

箕子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先驱,其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神道设教

箕子在《洪范》篇中认为神权至上,这反映了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的社会现实。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按照天生万物的法则办事,违背了这个法则,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2补偏就正

箕子认为不同类型的个性特征和品格都应采取补偏救弊的办法,使之合于正道。他说:“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沉潜刚克,高明柔克。”他还设计出了治国的方案:“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意思是王者的过失会影响一年,卿士的过失影响一月,师尹的过失影响一日。如果一年一月乃至一日都没有变化,百谷就能成长,政治光明,人尽其才,国家就会太平。

3重视“五事”

商纣王亡国后,箕子总结教训,提出对君主及太子要在“貌、言、视、听、思”这“五事”上进行教育。“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又,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

4选用平民

这里的平民是指商周社会中低于卿士、师尹但高于奴隶的一个阶层。箕子主张在平民中选择合乎贵族统治需要的人任用之。

此外,箕子在“八政”中认为国家要员应该做八件事情:一是管理民食,二是管理财物,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住行,五是管理教育,六是管理司法,七是接待宾客,八是治理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