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详解变法的内容

详解变法的内容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其他诸侯国落后。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秦国常常被邻国魏国夺取土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国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定决心要改变秦国的现状。于是他开始大量网罗人才,还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只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那么我就封他做官。”秦孝公在发布了这样的号召之后,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卫国的贵族商鞅在卫国一直都没有展露才华的机会,他托人引见之后,得到秦孝公的重用。

商鞅进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新法令中,各项规定的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如果贵族们没有军功,那么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人,可以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或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和儿女一起,都必须做官府的奴婢。商鞅订立的法令实施之后,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后来,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这次,商鞅更加彻底地将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而商鞅的法令触犯了很多贵族阶级的利益,他们都纷纷反对新法。一次,秦国的太子也触犯了法令,商鞅丝毫没留情面,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上下必须一律遵守。要是上面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于是,太子的两个老师都受了罪,一个被割掉了鼻子,另一个的脸上被刺上了字。

此后十年,秦国真的强盛起来,很多国家都纷纷前来进贡,周天子也派使者给秦国送来了祭肉,并封秦孝公为“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