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永乐大典》的盛况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共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作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书,收纳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之作。后来《永乐大典》惨遭浩劫,其中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
公元1403年,《永乐大典》第一次开始编纂,参与者达到147人,有解缙、胡广、胡俨和杨士奇等,此次编撰用了一年多的时间。1405年,明成祖再次下令召集大批缮书人对《永乐大典》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这一次参与的人数已经无法统计。
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的人生活条件优越,在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居住,每天早晚提供给美味佳肴和水果,还有膏火费。而参加编修的官员可以免朝,待遇也相当优厚。当时就有人用“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编纂时的盛况。
《永乐大典》所收集到的书籍除了经、史、子、集以外,还包括佛藏、道经、戏曲、小说、工艺、医药、志乘、杂史等,被编入者达七八千种之多。永乐五年,它终于定稿,明成祖非常满意,认为它是前所未有的巨著,并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这本巨著不但使中国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名扬天下,也让明成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