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唐史的《旧唐书》
《旧唐书》原名《唐书》,为五代后晋时官修,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为了区别于宋代欧阳修和宋祁等人编写的《新唐书》而称为《旧唐书》。
《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唐代原本有吴兢和韦述编撰的前朝国史,因此历朝实录也比较完备。然而唐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和藩镇战争之后,很多实录多有散佚,特别是武宗以后60年的实录未能流传下来。
五代时人们意识到了编修唐史的重要性,后梁末帝下诏征集唐代的家传以及公私章疏;后唐明宗设三川搜访图籍使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这些都为《旧唐书》的编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公元941年至公元945年,刘昫和张昭远等人撰成《唐书》。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旧唐书》有不少缺点,如对原始材料缺乏加工等问题,唐宪宗以前多照抄国史、实录,而唐穆宗以后系编纂杂说、传记。不过《旧唐书》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资料,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