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反映男女分工的墓葬

反映男女分工的墓葬

1923年,“马家窑文化”被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而得名,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前,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时间。这一文化时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

这一文化时期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存在平地上起建的建筑,房屋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其中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最大的有五十多平方米,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

马家窑文化时期已经发掘的墓葬有两千多座,墓地和住地相邻,以公共墓地为主。墓葬的排列多样化,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排列。这时盛行土坑墓,形状以长方、方形和圆形为主。葬式也多有变化,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等。这一时期的随葬品较有特色,男性多为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女性多为生活用具,如纺轮和日用陶器,这反映出男女之间的分工。此外,还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

这一时期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彩陶较仰韶文化时期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