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节不要独断

不可坚持独断,而忽视多数人的意见,这是极为当然的道理。肯听多数人的意见的周武王,常在遇到重要决策时,不作独断,而会先验证其想法是否正确,然后才贯彻实施。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要攻灭殷纣王的计划,早从武王之父西伯昌(文王)时代,就已经酿成了。当时,被关在麦里的西伯昌,逃回故国之后,便开始计划打败殷朝,并由姜太公来辅佐他。此后,归顺西伯的诸侯越来越多,但西伯尚未完成推翻殷朝的愿望,就去世了。随后,武王即位,姜太公继续辅佐。这意味着推翻殷朝的计划,是经文、武两代子承父志,才完成的。

又过了九年,武王和姜太公决定,开始实施推翻纣王统治的计划。向东方进军。到达孟津的时候,殷的诸侯归顺周的已经超过了八百个。诸侯们一致主张讨伐纣王,可是武王却认为时机来到,而将军队撤回。基实,这种做法是武王和太公想证实一下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如果诸侯来投靠的数目,已经超过八百个,这证明了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在以后的两年中,纣王杀死了王子及大臣比干等人,越发显出其残暴的本性,后来殷太师疵和小师疆,携带祭祀用的乐器,投奔到周,时机更加成熟,于是武王宣布:“殷犯了重罪,须加以讨伐。”当时武王的军队,只有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装的士兵四万五千人,再加上诸侯兵车四千辆,集中于朝歌(殷都)南方的牧野,迎战纣王的七十万大军。在伐纣之前,武王占卜询问吉凶,结果不吉。这时突然吹来一阵风,诸侯们开始害怕,只有太公一人主张立即讨伐纣王。

以少数人打败多数人,最重要的就是军心不能涣散,于是武王下令:“部队前进六、七步后,就必须停下来,整顿一下队伍。杀到七回合后,又再整顿队伍。”姜太公率先带领一百名勇士,和敌人作战,以激发全军的士气。随后武王带领主力部队攻入纣王的大本营。

若是没有姜太公的独力坚持,就不能取得牧野之战的胜利,可见有时“独见”也是不可缺少的,但这“独见”,一定得是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