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6.联想的创业之路

另外,最突出的一点,联想是中国的民族工业的一员,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大家想想,人到最后的时候在图什么,中国历史上那么多英雄人物,不都是为了中华民族争口气嘛。实际上这一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点。

下面再讲一讲,联想需要什么样的人,往哪个方向培养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做人要正。作为一个部门的领导人,在一个企业,在一个部门里面,人是怎么用的呢?我们是这么看的,人和人相当于一个阿拉伯数字,比方说一万,一万里面前面“一”叫阿拉伯有效数字,带一个零就是十,两个零就是一百,三个零就是一千,“一”其实极其关键。大家知道很多企业,请了很多有水平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国外回来的人依然做不好,是因为前面的有效控制不行,他也是个零,所以做不好。那前面“一”你为人一定要正,联想的事业到今天,我们应该讲,老早就定了天条,不能违反。但是到今年为止,我们前后有四个年轻同志,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尽管是与大环境有关,这种情况也许在别的企业,甚至在事业单位都无所谓,但是到了联想以后,他不相信在联想绝对不行,就会被送进去。联想坚决对这样的人进行处理。但是没有一个人怨恨联想。相反,做这种事情,进去了以后,他们觉得对不起我们。如果我们不是很正的话,都不敢说这样的话。

公司刚开办的时候,我和几个老副总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比如合作单位给我们好处的问题。有一产供销我们到验收机器,中国科学院买了500中机器委托我们去验收。那时,这家公司就给我们负责验收的副总裁谈了,希望“高抬贵手”,然后塞给他钱,我们同志立刻就把钱退还给他,该怎么就做还是怎么做。回来跟我说事的时候,我们想当时太缺钱了,还不如你留下呢,然后告诉他,钱拿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我说了大家听了是笑话,其实真的,后来第二次我们就把钱留下了,后来事情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了。其实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说的是笑话,我上面说的事情听着好笑,确实全都是真实的,其实就这样形成一个好风气。

到了1986年的时候,我们公司有一个管货仓的同志,是一个工人,贪污了10块钱,当时他是到工厂去运货铁车,给人家工钱劳务费20块,他回来报是30块,这件事情被查出来了,查出来以后我本来要处理,后来就公开提出来,做了自我批评,心里很难过。当时1986年10块钱也是10块钱嘛,后来这个同志成了一个模范工作者,一直在我们这儿工作,现在也快退休了。这就是公司正派,就是风气要正,这是绝对重要的。

另外,不能够有亲有疏,这点联想的上级领导之间、高层领导之间确实做的非常之好。我们有一个规定,员工子女不能进公司。我自己的儿子是北京邮电学院学计算机毕业的,但是不能到公司来,为什么这么定呢?原因就是怕子女互相进来,互相再一结婚,互相再一连起来,将来想管都管不了。会不会有的比如说大的用户,或者是领导希望他的子女进来?这也是常情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规定,要先笔试,考试完了以后,要由三个副总裁同时签字,才能让人进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正的风气。

联想电脑公司,刚才我讲的杨元庆他们的那个公司,做得非常之好。杨元庆本人,要求别人非常严格,但是我了解,还真的没有被人怨恨过,关键问题是他也是非常正直,就是对谁都一样,这样的话,公司就会发展起来,大家心情特别的舒畅。所以第一关键是人正的问题。

第二,有大志,有极强的进取心。大家如果说不想好好做,那就赶紧回去。如果象我这样的,想要做战略策划,那就一定要有极其强的进取心。公司里面,有的时候非常的艰难,有的时候会受到很大的委屈,有的时候甚至会受些屈辱,都有可能,什么事都要自己承担。人家问我说,比如我为什么做到今天,我觉得其实我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心中还有大的志向。所以在公司刚一开始的时候,知识分子刚会挣钱的时候,很多东西你觉得很羞辱。有一次被我的一个客户,就是进出口公司的一个人,把我轰出来,说你给我出去,因为我在给代理做的业务,于是就指着名要我出去,当时我是非常之难堪,我回去以后心中也很不舒服,但是回过头教育大家,我不跟你一般见识。话是这么说,但是实际上就是要胸有大志,这一点不再讲,大家都能够理解。始终不断地总结自己,然后再前进,这是第二条。

第三,善于学习和善于总结,这就是对才方面的要求。其实这是最难的一点,因为企业发展到今天,行业的规律千变万化,人要保证不犯错误,还要保证有发展的话,光靠你自己照原样搬是不行的,你要从别人身上吸取教训,你要从书本上吸取教训等等,你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善于学习和善总结的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善于学习。有一种人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是一种什么人?就是对自己看得过高,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就影响学习。

另外一点,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关于总结间接条件的问题。一件事情成功以后,或者失败之后,一定要把周围的间接条件分析清,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要把它总结明白,其实总结明白以后,那就是举一反三了。就是所谓悟性,悟性是什么,悟性不就是举一反三吗?就是说人家做一件事情,我们就会知道很多事情。今天我们一些年轻人做的事情都是以前没有做过的。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关于我们要一眼看到底的问题,就是审时度势。你做个高层领导人的时候经常容易被过程掩盖住你的眼,一定要牢牢记住你做事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对目的的深刻了解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在的时候,有一咨询公司给我做过一个游戏,他说,五个人在一起,怎么能够最快地摸到苹果,于是大家就研究怎么传得快。最后出题目的人说了,大家把手一起伸过去就最快。他想说的是对目的的深刻了解,对人的创新起主要作用。创新无非是做事情的本身,再进一步想它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我们公司每到一个季度有一次小结,半年有一个小结,小结的时候,每个子公司每个部门的题目,都是把明年的目标,今年的目标是什么,贡献是什么,先说明一下,然后再来做,所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

总之,要想做一个好的上进的公司的员工、领导人是非常难的。但是话说回来,也不见得所有的年轻人都一定要有这样的目标。比如有的同志讲,我最希望将来毕业以后有个舒适点的环境,有的希望我早日成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你要做大事的话就得需要受这样的累。大家毕业以后,肯定有很多道路了,有的会出国深造,有的会留在国内,到事业部门,或者到国家机关做公务员。到外企,或者到中国企业,还有准备自己创业做老板,这些我觉得都是好路,条条道路通罗马,到国外去我觉得也是好路。因为,我有个体会,我们行业做设计和做规模生产制造都做不过台湾,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台湾那些企业的负责人绝大多数都是在美国的企业工作过,甚至在好几个企业干过才回来的,他们确实把美国企业那套东西带了回来。我们出去的人还很少能回来,也许可能暂时留下了,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心理想着中国,很多人回来的。我前不久在新东方,看到报名的队排得特别长,还有一对四川来的夫妇,替自己的子女来排队,非常辛苦,而且准备倾其所有,让他女儿出国。我想父母对女儿这样,女儿出了国以后,能不想着中国吗,能不想着她父母吗?所以早晚一定会把国外的好东西带回来的,这一点肯定的。

至于自己创业的话,这也是个好路,但是多少要注意,因为一个创业者难度是多方面的,不仅是资金、企业方向、运作环节,还有刚才我说的被骗等多方面的事情。如果你做一个技术开发的公司,光做技术开发比较好办;如果你想要做一个自己来运作和营运的公司,容易比较早的进入,做点小猫腻儿。中关村有很多小公司,一开始都是这么做的。如果大家问我哪条路最好,我高兴的告诉大家,到联想最好。

刘永好答北京大学国际a学员的提问

问:我是国际a的学生,刚才听您的讲座,听您讲得很有趣、有故事感。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个很有自豪感的人,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也是一有狂妄的人;但是反过来也可以看到您是一个很喜欢学习的人,是一个很谦虚的人。我想,这两种性格都是我们a的学生很需要的。所以,在这儿,我们非常感谢您。那么,我的问题是:现在,尤其是这两年,有非常多的企业的总裁或者老板,他们也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失败了,或者说并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发展,譬如:类似于姜伟、还有“百龙”老板、还有“巨人”的史玉柱,他们也写了这样那样的总结或者回忆录,这些人也是非常优秀的,我想他们写的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但是,永好先生,作为新希望这样一个正在发展的、非常有希望的企业的总裁,您来总结您所走过的16年经营之路的时候,您是否想过有哪些失策,有哪些是因为您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失误,您今天又怎么去看待它?谢谢!

答:非常感谢!对我的评价蛮高嘛――既自信,又骄傲,也狂妄;同时,还很谦虚、爱学习。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保持这样的一种状态。

是的,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在发展,还很幼稚。那么,我们的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员,也很幼稚,也正在发展,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我们确实有很多企业家、民营企业家曾经辉煌过,现在有的倒下去了,有的正在苦苦挣扎……为什么?我自己这方面是否有失败或者有决策的错误?

应该讲:人无完人。因为我还是和大家一样,每天早上要吃稀饭吃泡菜的,所以我也犯过不少错误。譬如:前几年我们曾经试图探索一下私营企业的合作发展之路。我到台湾走了一圈,到美国走了一圈。我发现台湾的很多企业都形成一个投资的团队、一个组合,通常是几个朋友或者志同道合的,这个是做塑胶的、那个是做汽车的、还有做电子的,他们互相之间比较信任,你投资给我,我投资给你,从而形成一个投资的团队。这种结构比较稳健,而且效果也比较好。美国也是这样。当然是根据法制根据市场的规则来做,少了点感情的纽带,多了点市场的选择。回来以后,我就想做个尝试。于是我就找了几家公司,我觉得不错的,跟他们合作。合作的结果,有些是由我控股,有些则让他们控股,我作股权的投资。当时设想是比较好的。几年过去了,在过程中我发觉有些地方不对劲,但当我提出来的时候,作股权投资的这些公司我已经无能为力了(我不能左右它,因为我并没有控股)。并且我还得尊重人家,人家给我讲得振振有辞的――必须这样做,不然就会怎么样怎么样。我已经看到了问题、看到了矛盾、看到了困难,我却无可奈何。结果,不出所料,有些公司失败了,我们也受到一些损失。这是花钱买教训,我们还能够承受得起,今后可以变的聪明一点。

我并不是说不能跟别人合作,但是在我们国家确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信誉危机。现在市场经济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前,信誉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太多。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又贷了100万,我又欠谁的……好像是以欠款为荣。确实有这样的人,他的目的就是贷款贷款贷款,至于什么时候还,他从来没有打算过。甚至曾经有的企业家这样讲:银行是造钱的,企业跟银行贷款是不要还的,要是还你,我就是傻瓜。我想这是不正常的、不健康的。在这样的格局下怎样把握自己的企业,做到少犯错误,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我们有相当的教训。

当然了,还有就是,85年的时候,我们在江西建了一个饲料厂,销售非常好。我们希望的品牌嘛!当时的市场非常好,好到什么情况呢?排班站队10天都买不到我们的饲料。我们派了一个总经理去,他非常努力,也非常敬业,一天干12个小时,销售非常好,利润也大幅度提高,由原来每年亏损100多万元的亏损企业,当年就赚了700多万。在这个时候,我们忽略了对质量的控制,结果由于设备跟不上,质量受影响,最终的报应就是――大家认为希望的产品在这个地方不行了,人家觉得你的质量有问题。结果,损失是巨大的。我得到的是当年750万的利润,失去的却是几年的市场,加在一块可能是数千万了,比我们的总投资还要多。我们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于是我们提出,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只能谈这些了。

问:我是北大国际a在职班的学生,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刚才刘总也谈到中国目前市场化程度很低,那么在这种较低的市场化程度的时候,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法规对私营企业有歧视性。在这种情况下,您在创业的时候对这些政策和法规怎么遵守、怎么变通,在这方面是怎么处理的?

答:中国的私营企业在出生、起步的时候是很难的,有人叫“出身不好”。当然了,人的成份问题在期间是登峰造极了,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才淡化,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企业的经济成份确实是一个大问题。由于我们出身不好,所以在创业初期深深地感受到了压力,以至于我们曾经三次讨论,到底是跑新疆还是跳岷江,要是没有对出身的歧视的话,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在贷款的问题上,在土地使用的问题上,在行业准入的问题上,在用人的问题上,在取得原料采购权的问题上等等,太多了。我们做饲料跟粮食有关,粮食是控制最紧的一个行业,所以我们倍感因难。怎么办?我们没有抱怨,也没有去请愿,更没有去走后门,到现在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我们没有要过一两平价粮。92年的时候,我们县里有关领导跟我们讲:现在根据政策给你们一点支持,你们是做饲料的,还是给你们200吨平价粮吧。当时我们一年生产几十万吨饲料,给我们200吨干什么用啊!我何必背这个名,于是我根本就不要。我说,:“谢谢你们,我们还是自己采购吧。”……我们取得了成功。

要是当初我们躺在要国家政策的椅子上,可能根本做不起来;要是一直依靠政策做的话,当没有这政策的时候,或许就会掉下去。当我们从最困难的时候挺过来之后,我们就好像是从黑暗的屋子里走了出来,越走越光明了。我有这样的感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许由于我们出身贫寒,所以我们更勤勉一些。

对协调关系的方面,我们不是没有做过,只是做得很少。我们主要是根据我们正当的权利去操作,因为我们从不要求不正当的特殊的待遇。

问:我是北大国际a的学生,对您在公司管理上有些兴趣,因此我想问刘先生一个问题:您有60多家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我特别关心的是,因为刚才演讲时候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讲这方面的问题,希望您能够花一点时间讲一讲,您是通过怎样的一个机构和怎样的一种机制去管理这60多家企业的。

答:关于集团化的管理,我刚刚讲过:我们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种状况是我们的一个不足。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太好,还有个发展的过程。有人讲我们“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们自我感觉还差得多。为此,我们咨询过很多专业机构(包括欧美的一些公司),也跟很多企业在交流,我经常跟一些国际性的企业、一些优秀企业、家族式的企业或者集团化的企业老板交流,来探讨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向竞争对手学习,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正大,它也是一个集团化的企业,跟我们比较类似,我们向它学了不少东西。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实践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每年我们都在总结、在反馈,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合的反馈体系,我相信这样的反馈体系能够使我们运作得越来越好。

具体讲,我们的总部在成都,下面设有几个部,有100多人,这100多人都不直接产生效益,但是他们是管理机构。我有两个副总裁,有专职的顾问,高级经济技术顾问,(比方说:我们的一个高级经济技术顾问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副总裁,也是“神龙富康”的总经理。),有上市公司的总经理,有一些以前的官员,当然还有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有操作机构,有咨询机构(重大的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或许我们因此少犯了不少错误),有总裁办(主要处理日常的事务),有人事部,有审计监察部,有法务部(法律问题太多了),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机构。人才和部门都有了,他们都有各自的任务。

我们从三条线管起:第一子公司总经理由我们总部任命,每一个人都会由我亲自跟他们交谈由我签署任命文件。在任何地方,他们只要听到我的声音就可以做很多重要的事;第二,我们有财务部,每个子公司都有财务经理,他既服从所在子公司的总经理,同时更服从总部财务部,是一条线;第三,子公司的技术部也是由总部技术部单线管理的。三套体系三个管理层面互相制约。,同时,我们在每一个工厂建立一个领导小组,3-5人不等,在授权范围内的重大事情由领导小组集体研究。我想这样比较好。我们提倡给权力,但是要制约,给多大的权力就给多大的制约,一开始就讲得很明白、很清楚。我信任你才调你到那里当总经理,但是我要制约你,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所以你不要说什么,“开始没讲清楚”,“你不信任我”。我对谁都信任,但一定要制约,这是市场经济的准则。我们就是这样去做的,通过这三条线去管理。

每周,将会有销售的情况、市场的情况、发展的情况反馈到我们的市场部;我们的生产部将会对每一个工厂进行指导;我们自己办报纸,宣传我们的企业文化;我们还做很多其他的事。我们说我们最了解中国的农村市场,我们几乎在全国都有工厂,每隔几百公里一个工厂,在繁华的地区甚至几十公里一个工厂。现在除了大西北和西藏还没有做到外,其他地方都做到了。

当然,这个体系还正在更进一步的完善中。最近,我们聘请了一位曾经在新加坡惠普公司工作过、又在abb工作过的信息管理系统的高级顾问,是个26个岁的年轻人,他希望来作我们信息管理部的部长,开始我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我相信,随着这样的系统的建设,我们的管理会更上一个台阶。但是现在,我们还有很多不足,跟国际企业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问:您刚才谈到您是艰苦创业才使企业成长起来的,您这次来北大演讲,从宏观上讲解创业的历史,但是您能不能为我们这里的学生的某个具体的项目提供支持呢?我是说我现在正在建一个公司,是一家信息技术公司,您来这里能不能具体地为我们在资金上提供一点支持呢?包括风险投资方面的支持。我有三个计划,非常详细的三个计划。您来这里做宏观上的演讲,我们当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您的经验、是历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更直接的物质上的支持。虽然这些想法可能不那么合适,但银行方面对我们的支持是很少的,而中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市场又很不完善,我们需要有些企业家在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不那么符合规律的支持,我们非常需要这一点。

答:这位同学,谢谢你对我的信任!

首先,我想你刚才谈到的确实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