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十三集

堪惊积岁加衰老,未省何时得退闲。

渊净思临浮石渚,喧哗羞对武林山。

君恩早赐俞音下,即拥兔裘故里还。

“大人思家了?”苏轼念完后试探地问道。

“我多次向皇上禀告,请求告老回衢。皇上迟迟没有下旨。”赵抃回答道。

苏轼道:“衢州是个好地方,州城的年税收四千万贯,仅次于杭州,位于西浙路十三州中第二。听说衢州已连续多年丰收,官府粮仓满盈,家家户户都有余粮。”

赵抃闻此,一拍大腿,高兴地说道:“哎呀!有办法了!”

“有何高见!”苏轼忙追问道。

赵抃道:“衢州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源头,四周山地环绕,中部千塘畔平原一望无际!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阳光充足,降雨丰沛,田野禾丰。”

苏轼细听着,不时点着头。

赵抃接着说说:“衢州多余的粮食足够杭州百姓食用一年以上。近几年连续丰收,谷贱伤农,粮价一年比一年低。派人到衢州采购粮食即可解决杭州旱灾缺粮的危机,又能增加衢州百姓的收入,真是一举两得。”

“好办法,好办法。”苏轼连声叫好。

赵抃又说:“我来杭州前,皇上有旨,要我也用越州修城之法度过荒年,但杭州之城完整坚固,没有必要再投劳力,如何是好?”

“去年,我曾提出了‘把杭州建成人间天堂的方案,前任知州说我是异想天开。”

赵抃一听,立马来了兴致道:“你具体说来听听。”

苏轼便胸有成竹地说了起来……

11、(苏轼的画外声配画面)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之富,富在蚕桑,‘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杭州之雅,雅在骚客,‘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具体讲,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把以种粮为主改为以种桑养蚕为主,百姓种粮只要自己够吃就行,县城、府城所需的粮食可以从衢州、婺州、湖州调运。同时,延伸丝绸产业链,多设丝绸成品商行,拓展刺绣、服装生产,把以卖丝绸原料为主变为卖丝绸刺绣、服装等成品。鼓励商家走出去,把丝绸产品带到长安、契丹、波斯等地区卖,使鱼米之乡成为丝绸之府。”

12、马车里日

赵抃听得频频点头。

苏轼接着说:“二是疏浚西湖,提升西湖品位,借助西湖南北两峰的景色,让文人墨客、三教九流来杭州,住得下,吃得好,玩得高兴,把一潭死水建成休闲之府、人间天堂。”

“大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这个方案好啊,既有文人异想天开的浪漫情怀,又有官吏脚踏实地的具体想法。不错,不错。”赵抃竖起大拇指笑着说道:“我再补充一点,扩建府衙的造船厂,多造船,造好船,造大船,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把贸易做到扶桑、文朗等地去。”

苏轼不觉连连点头。接着,他又说:“我看把修城墙改为疏浚西湖。”

赵抃道:“这样,也可以以工赈灾了!”他赞同苏轼的想法道:“回府衙后立即把此想法上奏皇上批准实施。”

苏轼道:“当年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光排干湖水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现在老天已经将湖底淤泥都晒干了,百姓挑起来方便多了。”

赵抃哈哈大笑起来:“我们没有求到雨,照样享受到老天的恩赐啊。”

苏轼笑着说道:“西湖原是钱塘江的古河道,湖底地下的水脉与钱塘江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在西湖有水的地方多挖几口井,解决百姓缺水的困难。”

“另外,动员寺庙增设病床,做好疫病防治工作。”赵抃补充道。

苏轼连连点头。

赵抃又说:“回府衙后,立即把杭州的抗旱赈灾方案和杭州建成人间天堂的方案一并上奏皇上。同时,我俩也做些分工,我负责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工作。督促和帮助各县对这项工作的实施;州府的日常工作包括疏浚西湖、到衢州采购粮食等有你全权负责。”

“好,就这样决定。”苏轼道。

不知不觉车已进了杭州城里……

(旁白):“回府后,赵抃把杭州的‘抗旱赈灾方案’和‘把杭州建成人间天堂的方案’一并上奏宋神宗。不久,得到了神宗皇帝的御旨,皇上同意了这两个方案。”

13、州府日

苏轼正写好以工赈灾、疏浚西湖的告示。方利明匆匆进来:“大人,……”

方利明刚开口,苏轼便说:“你立刻去衢州代表州府签判采购粮食的合约。”

“是。”方利明回应道。

苏轼接着说:“以工赈灾、疏浚西湖的告示一出,粮食可要先行,你得速去速回。”

“好,我立即快马赶去衢州抓紧办理。”方利明道。

苏轼吩咐道:“速去速回。”

“是。”方利明转身而去。

14、州府门前日

苏轼刚走出州府衙门,一名官员便急匆匆地赶过来,正好与苏轼相遇。

官员见苏轼忙禀报道:“苏大人,以工赈灾、疏浚西湖的告示一贴出,参加的人十分踊跃。现在,出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