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沈凉熙审阅之时,那小吏早已经将这份证词的由来原委一一道明,这下围观的百姓开始纷纷唾骂起这吴江县令。
浙江巡抚的脸色更加铁青了。
沈凉函却是丝毫味觉,他觉得自己如今证据确凿,是时候彰显自己的公正了,于是喊道:来人呐,去给我把吴江县令给我抓捕了,还有把这位你叫什么?
那小吏急忙报道:小人名唤陈鲁。
来,把这位陈大人给安顿好。沈凉函吩咐道。
这时周围的百姓都开始纷纷喝彩,沈凉函心中也是激动觉得这是自己增长民心的大好时机,于是转头对着浙江巡抚说道。
甄大人,这堤坝巡视先行交给你了,本皇子先去把这吴江县令的事情解决了。
浙江巡抚甄平嘴唇动了动,见沈凉函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彩,最终只是说出:是,臣恭送三皇子殿下。
甄平望着沈凉函离去的背影,眼中迸发出一丝寒光。
次日,沈凉函就将这吴江县令抓捕关押,一封快报就呈上了京师。
此番,三皇子沈凉函回京,自觉势必会得到奖赏。
沈凉熙进宫之时,沈凉函已经等候在大殿外,早朝的官员纷纷朝着沈凉熙和沈凉函见礼。
沈凉熙难得的首先开了口:三弟,此番真是长脸了,这南下一趟赈灾之余还抓了一贪官。
三皇子沈凉函笑了笑回道:那还要多谢大哥你大礼呢,三弟此次也没想到能有如此的意外收获,运气运气。
沈凉熙轻微的耸了耸肩,靠近沈凉函低声道:那希望你今日也能有好运了。
沈凉函听到沈凉熙又是这种语气,不禁打了一个寒噤,上次他去赈灾沈凉熙这样,他赔了几万两银子,如今又这幅鬼样子,沈凉函心中就打起了鼓,莫非今日又有变故?
容不得他多想,众位大臣都已经进大殿等候了。
皇上缓缓坐上宝座,福公公喊道:有事禀告,无事退朝。
只见毕大人上前一步说道:启禀皇上,臣有事禀告。
皇上在上首和颜悦色的问道:毕大人,何事?
沈凉函余光瞟了一眼毕大人,脸上的喜色有些显露。这毕大人本就是三皇子这边的人,任职户部侍郎,等这任的户部尚书致仕,他也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毕大人朗声答道:臣奏请皇上封上三皇子殿下!此次江南水患,三皇子劳心劳力的亲往江南赈灾,还未吴江人民查处贪官一名,实则为我南玉国之幸事。
此时,三皇子手下的陈大人站了出来说道:臣附议!
沈凉熙见这些人如此积极的为沈凉函邀功,淡定的冷哼了一声。
皇上看起来心情颇丰,这次江南水患顺利解决,沈凉函确实功不可没,的确该赏,于是便大手一挥,笑着说道:诸位爱卿提议甚好,朕正有此意!
沈凉函听皇上如此说,心中也是大喜。
可是,突然间堂上出现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大声喊道:皇上,臣有异议!
众人望向这声音的来源,发现竟然是这出了名耿直的史御史。
这史御史也是一个能人,被他盯上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在皇上面前他也是直言不讳,不带半点脸面给诸位达官贵人的。
此刻,史御史突然出声,也是让沈凉函一惊,想起沈凉熙进殿前那番话。
皇上皱了皱眉,问道:史大人有何异议?
史御史恭敬的上前说道:皇上明鉴,三皇子此次在江南之行确实是积极赈灾安抚了民心,还揪出了吴江县令这个贪官。
可是,臣得到奏报,三皇子运送的赈灾粮食虚报银钱,以老米代替新米运送只江南,并且在户部以新米的价格上报。
沈凉函听史御史提到的竟然是这件事,心中也有些发虚,双眼狠厉的看向沈凉熙。可是,沈凉熙丝毫不为所动,似乎与自己毫无关系。
史御史继续说道:等到这批米粮送到江南的时候,老米早已经发霉不可食用!
三皇子站了出来,极力辩驳道:史大人!休要胡言乱语,本皇子赈灾可都是用的新米,这江南的百姓的都可以作证!
史御史一脸正气,跪在御前:皇上,臣绝无虚言!三皇子此行购买的赈灾粮堪堪花费一百万两,却向户部虚报了两百万粮。
直到米粮到了江南霉变,根本不足以支撑灾民和越来越多的流民,才再次购置米粮,此时的粮食价格早已经翻倍,大大增加了国库的负担!
皇上一听,竟然有如此内情,也是气恼这三皇子的不争气,竟然贪污赈灾款,不也和那吴江县令沦为了一丘之貉,丢尽了皇家的脸。
于是就沉声问道:三皇子,你可承认史大人所说之事!
三皇子给了毕大人一个眼色后,跪地说道:父皇,儿臣确实因为米粮不又再次购进,乃是自掏腰包,户部拨款的六百万两全数用做了赈灾,儿臣不敢欺瞒。
毕大人见三皇子说完,急忙上前附和:皇上明鉴,三皇子此乃大大的善举,岂容随意污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