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非爱行为
第六节极具破坏力的“教育”
几乎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成人行为或教育不当所致。具有破坏力的教育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不去倾听、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主要以管教为主,处处干涉孩子,孩子体会到的是强制而不是教育,强势的干预会严重破坏孩子内在成长动力。
一、具有破坏性的教育法
1恐吓和威胁
“如果你再……我就……”,这种方法很不科学,威胁很难让孩子发自内心认可某种行为,只能换来暂时的顺从,威胁一旦停止,孩子的反抗会加倍。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更会通过重复不良行为来达到权力斗争的目的。
用吓唬孩子来迫使孩子顺从。
吓唬年幼的孩子,会让孩子处于恐惧和焦虑中,破坏安全感,影响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严重时甚至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用生气来威胁孩子
不能用自己的情绪来威胁孩子,即使是孩子犯了错,也不必为你的情绪负责,情绪是自己的事情,而生气本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太在乎别人的情绪和看法,会活的很累,甚至委曲求全,失去自我。孩子整日生活在担心父母生气的压抑环境中,也对身心发展不利。
2灌输
这一词源于列宁的《怎么办》“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这本是政治和历史原因的产物,却因为“灌输”操作起来快捷简便,因战争时期速成教育的需要,让其蔓延到了之后的整个教育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低价劳动力和环境代价来发展经济,但在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方面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有识之士开始回过头来审视灌输式的基础教育的弊端。
灌输的教育方式会严重破坏孩子自主思维能力,特别是早教中使用灌输的方式,无异于拔苗助长。
其实从孔子开始就已经强调了要启发学生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因此当孩子有疑问时,尽量引导孩子观察,当父母不知道答案时,跟孩子一起查资料,让孩子自己总结出答案。
国学知识方面,主要还是用环境熏陶孩子,不要刻意要求孩子去背古诗、背三字经。过于强制,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有些父母会说,我家孩子爱背古诗,你确定他不是为了讨好大人?真正理解意境了吗?等他大了,还会记得多少?
如果孩子是真心喜欢,真的有古诗词,古文这方面的爱好,父母当然要去鼓励和尽一切努力给他提供条件。
3奖励和贿赂
孩子通过贡献和合作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奖励无法使孩子体会到归属感、价值感,并无法从生活中得到基本满足感。
不应该提前约定奖品(这就相当于贿赂),因为对于奖品的期待反而会让孩子耗费大量精力来控制住内心的欲望,并且削弱了自身进步的成就感。
贿赂方式无法达到激励孩子的长久效果,反而会让孩子失去提升自我的成就感,本末倒置,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物质的不断索取上,而且心理预期会越来越高。
更加糟糕的是,有些孩子会通过不良行为来达到让父母贿赂他从而得到奖赏的目的;甚至是弄虚作假来达到目的。
在孩子表现出色时可以适当奖励,奖励的频率越低、价值越小效果越好,奖品的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肯定和鼓励的意义,《外公家书》中的外公,就用草稿纸、苹果等东西作为奖品。
奖励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此外还可以让孩子自己规划全家的周末活动来作为奖励。
4惩罚和批评
惩罚的确会起作用,但仅仅是暂时压制某种行为,却没有起到消除的效果,而且会有长期的负面效果,造成四种负面情绪: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会引起孩子和父母进行权力斗争,发展出反抗和挑战,教给孩子的是暴力、不自尊自爱及其它负面技能;惩罚是父母为孩子的行为负责,无法培养孩子自身责任感。
惩罚不是目的,而是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这么做为什么不对,以及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孩子感到被父母接纳和理解,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小过错和无心之失不要惩罚孩子,品德方面的错误才能惩罚,还要注意方法。
责备的时机也要注意,我国古代就总结了“七不责”:当众不责、悔愧不责、夜不责、饭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批评
如果批评和指责不断,孩子慢慢学会了无望,不再努力,开始自暴自弃。常常被人批评的孩子容易形成低自尊。
攻击孩子人品和性格,伤害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不要给孩子定性的评价“坏孩子”“胆小鬼”。
一个经常遭受数学老师批评的孩子在泛化作用下,会开始厌恶数学,甚至开始厌恶学习。
出了问题,要针对事情给予孩子指导,不要评价孩子本人。并且明确告诉年幼的孩子“我爱你,但是我不喜欢你刚才做的事情”。尝试三段式批评,第一段肯定孩子的优点,第二段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三段是对孩子的鼓励和帮助。
先听听孩子的理由,动机不对时给予教导,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预防措施,约定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
不可一味指责孩子的错误
要给孩子树立宽容的榜样,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一味指责只会让孩子厌烦,甚至激起逆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