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四十五章 眼花缭乱的世界局势

在这一历史时空中,1939年注定是一个异常动荡的年份。

2月到3月,日本军队以狂风扫落叶之势,一举占领了东印度群岛。并派出了数十个陆军甲种师团稳固其占领区的统治。

3月到4月,德国远东舰队出访z国龙卫军后,竟然变成了龙卫军的两大常设海军舰队分别驻扎在旅顺和秦皇岛。此举极大的刺激重庆当面的蒋大委员长,就连日本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也酸溜溜的说道,以后日本海军想在z国黄海、渤海海域自由航行也要看龙卫军的脸色了。不过日本很快迎来了不少利好消息:日本外相访问德国取得了丰硕成果,德国方面重新开启了日本政府的全方面合作,并且两国结成了战略同盟。日本地质勘探部门在印尼等地,陆续发现了储量颇为可观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金属矿产等战略资源。这使得整个日本都感到了无比的兴奋,原来能这么轻松的就获得了他们急需的战略资源,南下战略还是真是日本的最好选择啊!石原莞尔更是因为成功策动此番战略荣升至日本军部副总参谋长。

4月到5月,从欧洲出发英、法、荷联合讨日舰队终于抵达了东南亚。可是他们并没有敢向日本宣战,因为此时日本与德国签订了战略同盟条例,如果他们此时向日本宣战,而日本也随之对他们这些国家宣战之后,那么德国也势必要向他们这些国家宣战了。这样的局势是英法等国不愿意面对的。

因此讨日联合舰队经过慎重选择后,只是向日本海军舰队发起了攻击。可是早就等候多时的日本海军联合日本陆军,在南洋诸岛上给这只并不强大的联合舰队设置了一个个坟场。海军突袭,舰载机不要命使得玉碎进攻,陆军渗透,陆航战机配合海军舰船进行立体火力打击。在新的战法,新的攻势面前,本就装备不太强的讨日联合舰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高级将领侥幸逃出生天。

消息传出后,英、法、美等国极度震惊。就在这些国家首脑商议再次组成更大规模、更好装备的联合舰队时,彻底消化完占领波兰战果,得到龙卫军交换来的秘密武器后进行了本土化的德国迅速与奥地利共和国合并。第二天,三百万德队再一次祭出闪电战,几乎同一时间向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卢森堡、匈牙利、荷兰、丹麦等国。

不到24小时,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率先投降,成为了德国的仆从国。不到36小时,荷兰、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就被攻陷了首府,这些国家的主权宣布灭亡。不到72小时,这些国家的一些势力在德国的扶持下,迅速组成亲德政府,并宣布加入德国仆从国行列。

乱了,全乱了!整个欧洲都被德国这一连串迅雷不及掩耳、令人眼花缭乱的行动给整蒙了,面对以及露出嗜血獠牙的德国,英法在自己的本土没有受到攻击的时候,也不敢轻易招惹德国了,他们只是不咸不淡的发出了一些声明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自己本国的防御了。

英法等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那句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盟友就是用来的挡枪口的。

到了6月中旬,德国已经实现了本土周边国家的占领、蚕食、吞并,一时间整个欧洲都开始惊呼狼来了。

苏俄方面,这几年过的并不太顺心的斯大胡子,十分眼馋德国小胡子的丰功伟绩!于是也按捺不住心中的贪欲,立即发动了对芬兰的攻势。

其实,这是斯大胡子预谋已久的事情了。此时见到德国小胡子在欧洲翻雨覆雨,贪婪的斯大胡子怎肯甘于人后呢。苏俄方面多次以维护西北边界和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同芬兰交换领土和租借军事基地,苏芬双方就此问题曾经展开了多轮谈判,但是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6月下旬,苏俄单方面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次日中断了两国外交关系。6月30日,苏军以20个师(45万人)、2000辆战车和1000余架作战飞机向芬兰发起全线进攻,宣布在其占领区帖里约基成立了以ov库西宁为首的芬兰民主政府,声称苏军是应该政府要求越过边界的。而芬军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了的坚固工事,这里的地形、交通、气候都不同于中欧平原,是一个易守、难攻,有利于芬军轻装小部队作战,而不利于苏军重装大部队行动的特殊战场。芬军利用沼泽森林等有利地形,展开反击。

因此,战争开启之后,苏军除在北冰洋的贝柴摩和萨拉地区展开交战外,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一带伤亡较大,对芬军主阵地久攻不克。

气急败坏的斯大胡子怎能落了如此大的面子?看看人家德国小胡子,三天就灭亡了好几国家,收获好几只仆从军,为什么强大的苏俄就做不到这一点呢?同样是军事强国,做人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呢?

于是恼羞成怒的斯大胡子,在两个月后初重新组织攻势,总兵力增加到46个师,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峡发动总攻,空军对芬后方城市和交通线狂轰猛炸,具备一举突破曼纳海姆防线。

可是,让苏俄军队感到无比头疼的是,苏军的炮火和空中打击似乎对芬军的地面部队形成不了多大威胁。每当炮击和轰炸结束之后,苏俄地面部队发起攻势的时候,他们总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超强火力打击,无数的重机枪、轻机枪、冲锋枪、轻便式迫击炮密不透风的编成了一道道弹幕,把正在冲锋的苏俄士兵无死角的绞杀。

这还是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的芬兰军队吗?他们怎么会有如此强悍的战力?他们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自动武器?见到自己的军队迟迟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斯大胡子和苏俄主要将领都感到了一丝担忧和迷惑。

苏俄人的担忧和迷惑是有道理的,这一时空的苏芬战争与后世不同。

在后世苏芬战争期间,芬兰虽指望能得到西方大国的援助,但德国当时正忙于准备入侵西欧,不愿意激化与苏联的矛盾,因此,对苏芬冲突采取观望态度。英法两国虽表示愿意派兵支援芬兰,但瑞典与挪威因害怕德国把战火扩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拒绝英法军队过境。结果,直到1940年2月,芬兰才陆续得到英法援助的156架飞机、400余门火炮、85门反坦克炮和其他一些军用物资。但这时芬兰已经陷入兵员枯竭、弹尽粮绝的地步,英法的援助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芬兰只得忍辱求和了。

而在这一世,在苏俄军队没有发起攻击之前,芬兰方面就得了准确情报。于是战争刚一开始,芬兰就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并在卡累利阿地峡疏散居民,坚壁清野。而芬兰陆军立即扩充到127万人,编5个军,9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一些独立的边防部队。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1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

但是光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暗中给芬兰方面提供了准确情报的龙卫军芬兰龙影组,在穆函的指示下,立即将早就储备好的500门反坦克炮,500套高射机关炮、5000多挺轻重机枪,10万只各式步枪,500门便携式迫击炮、5000多万发子弹,200多万发炮弹,1万多吨炸药以略高于当时市场的价格卖给了芬兰政府。同时经过秘密协商,积累战斗经验,德国方面暗中派出一个集团军、龙卫军海外龙影组战斗部队派出5万余人直接参加了战斗。因此空中和地面火力优势都十分明显的苏俄军队在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军队面前打成这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为了保密起见,为了真实体验战斗、积累相关战斗经验,所有的德队和龙卫军除了应手的武器以外,全部更换了芬军装备,更合他们直接战斗生活在一起。

于是战争就这样持续焦灼着,在绵延近1500公里的战场上,苏俄方面陆续投入了近200万军队,但是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最后胜利。

包括德军、龙卫军混编在内的芬军,按照穆函制定运动游击战方案,死死将苏军拖在这里。

此时,日本在南洋地区彻底完成了军事优势和实际占领,已经变成德国仆从国的荷兰,当然不会再提什么收复殖民地了。至于英法等国则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做好抵御德国进攻上了。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德国小胡子发表了一片关于各个仆从国志愿依托德国领导,德国却之不恭的声明后,竟然果断停止了攻势,开始闷声消化战果,进一步提升实力。于是几乎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苏芬战争中来。

时间很快就到了1939年12月,北欧地区早已进入了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而芬兰又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国家之一,其14领土都位于北极地带。冬季漫长而严寒,风大雪多,气温常在零下30~40度以下。此时的苏芬战争正逢一年中昼间最短的季节,漫长的黑夜极大地限制了苏军航空兵优势的发挥。战争开始时到现在已经下了好几场大雪。不少战区的积雪深达1米以上,这给苏军的机械化部队行动带来极大不便,却给擅长滑雪的芬军提供了一显身手的机会。

苏芬边境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湖泊纵横,交通不便。但芬境纵深地区公路网发达,有数条铁路与边界平行,便于物资运输和兵力机动。而苏方一侧的卡累利阿地区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漠,从列宁格勒到摩尔曼斯克只有一条与边界平行的铁路和两条通往边界的支线。因此双方的军事后勤供应补给可以想象了。

现在双方的作战行动主要展开在边境的四个地区,即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东北、边界中部和贝萨谋地区。

在被皑皑白雪、莽莽森林覆盖的荒原上,苏军的坦克与重炮将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因此,这里对苏军是一个十分不利的战场。而在卡累利阿地峡,苏军主力一越过边界,就被曼纳海姆防线阻挡,不得不进行一场困难的攻坚战。

战争又持续了一个多月。在卡累利阿地峡,苏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未逞。苏军弗谢沃洛德费奥多洛维奇雅科夫列夫第7集团军辖7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和2个坦克旅,组成深远的战役布势和纵深梯次的战斗队形,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进攻,主要突击指向维堡方向。进攻首先从地峡东段开始,企图吸引芬军预备队东调,随后在地峡西段实施主要突击。

而混编的芬军集中2个军计5个师的兵力防守该地,首先以掩护兵力在保障地带防守各个狭窄的接近地。昼间,芬军以近战火力配合以有利条件下的阵前出击杀伤敌有生力量,以各种反坦克兵器从近处摧毁苏军坦克;夜间派出滑雪小分队采取特种作战的方式袭扰苏军后方,突击在雪地烤火露宿的苏军,把苏军打得疲惫不堪。

尽管苏军投入1个梯队又1个梯队,轮番进攻,但由于未弄清芬军的主要防御地带和保障地带,未查明芬军的防御工事和障碍物配系,更不知道德国和龙卫军的秘密参战,再加协同不灵,指挥不善,到了1940年1月,在付出重大代价以后只攻占了芬军20~60公里纵深的保障地带。这时苏军已无力突破芬军的主要防御地带,被迫就地停止进攻。双方形成对峙,转入袭扰战。

在拉多加湖东北地区,苏军2个师大部被歼,被迫转入防御。苏军第8集团军辖5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分南北两路实施进攻。其任务是从翼侧牵制芬军兵力,配合第7集团军的进攻。越过边界后,苏军遭到芬军2个师节节阻击和游击队夜间的袭扰,进展缓慢。6天后,北路集群前进了40公里。在托尔瓦湖地区,双方发生激战。结果,苏军伤亡5000余人,补给无源,被迫转入防御,再也未敢进攻。南路集群前进40余公里后,在基泰莱地区进行1个多月的攻防战斗,到1940年1月1日,被芬军分割、包围、补给中断,2个师大部被歼,伤亡19万余人,其余兵力龟缩后退,转入防御,直到战争结束。

在边界中段,苏军2个师被歼,余皆退守。苏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的第9集团军辖4个步兵师,分南北两路,向波的尼亚湾方向进攻,企图将芬兰从狭窄腰部地区切成两段。南路集群沿两条被深雪覆盖的林间道路向奥卢港方向进攻。先头师到达距边界约40公里的索木斯萨耳米村以后,遭芬军小分队依托路障,顽强阻击。该师被迫沿道路展开成20余公里的纵长队形,从而为芬军实施分割、包围提供了战机。这时,芬军战略预备队1个师赶至战场,在芬军第3军亚尔马西拉斯沃的指挥下,到12月底首歼该师获胜,随后转移兵力将企图增援的苏军另1个师拦头截尾,分割歼灭。索木斯萨耳米一战,芬军共歼敌23万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在战线北端,由于德国和龙卫军方面没有排除海军部队,而芬兰方面海军更是弱的可怜,于是苏军夺占贝萨谋等地。苏军第14集团军辖2个步兵师在北方舰队配合下向巴伦支海岸方向进攻,未遇芬兰抵抗,很快占领了贝萨谋港和雷巴契半岛,封锁了芬兰通往巴伦支海和挪威的通道。

为您推荐